晋侯赏从亡者赏的意思
清明时节,人们总会想起那首流传千年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这首诗的背后,却与一位古代名有关联,那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物,他的真实姓名是介之推,其出生年月尚不明确。据传,他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在晋献公的时期,他见证了一场宫廷的风云变幻。
那时,太子申生因遭宠妃骊姬的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怕受牵连,紧急逃亡。介子推就是随从重耳的随员之一。在逃亡的旅途中,他们曾经历了各种困苦。其中一年,他们来到了卫国,有随从因无法忍受艰苦的日子而离队,甚至有人偷走了重耳的财物。重耳不得已向农夫乞讨食物,却遭到对方拿土块奚落。
在患难中,介子推展现出了他的忠诚与高洁的品格。眼见重耳因饥饿而无法行走,介子推便悄悄前往山沟,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喝。当重耳喝下肉汤后,询问介子推肉从何而来,介子推便如实告知。这使两人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介子推生性高洁,不喜邀功请赏。他觉得重耳能成为国君是顺应时势和天意,不应因过去的恩惠要求回报。他拒绝了与那些邀功请赏的人同列。他甚至选择了隐居,以示自己的高洁志向。
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后,却因为忙碌的政务而忘记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推母子选择隐居深山,以示自己的清高与志向。当他得知此事后,重耳深感后悔,派人去寻找介子推,甚至三面烧山逼其出现,但仍然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的踪迹。
最终,人们在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高洁品质,重耳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只准吃冷食。第二年,重耳带领众人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老柳树又重新发芽了,于是便将此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尽管后世对于寒食节或清明节是否真的纪念介子推存在争议,甚至有说法认为介子推的死因并非被火烧死而是其他原因。《左传》等史料记载了介子推的隐居与去世。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但人们对于介子推“不言禄”的骨气与傲气却是非常推崇的。
历朝历代的文人们为纪念介子推留下了大量诗篇。宋真宗更是下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正如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所述:“介子忠而立枯兮……”这种面对利益时许多人做不到的选择正是人们所敬仰的。
尽管历史的真相可能已经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人们对于介子推的怀念与尊敬却一直延续至今让这位古人的形象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感和历史厚度。(完)
注:文章中涉及的诗句、史实和背景信息仅供参考和引述用非专业学术用途请读者注意甄别如有专业需要可查阅专业书籍和资料获取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