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


马丁·塞利格曼,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和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之一,其所开创的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转变从关注病态心理转向健康心理,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的范畴。塞利格曼的著作《真实的幸福》正是其积极心理学的公众应用体现。

那么,何为幸福?每当提及这个问题,总会让人想起的一些采访片段,尤其是那位姓“胡”的大爷的段子。这个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显露出来,正如词条中对它的定义所述:幸福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富足状态。只有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才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关注精神世界。

对于幸福的探究和理解,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中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学家、奖得主萨缪尔森就幸福的量化研究提出了一个方程式,认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这也意味着,很多时候,个人的不如意只是因为能力与欲望之间的不匹配。

而心理学家在研究幸福方面的最大贡献,则来自于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他的理论中有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H)=幸福的范围(S)+生活环境(C)+自我可控制的因素(V)。其中,S代表感知幸福的能力,C代表生活环境的影响,而V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变量,也是引导我们感知幸福的方法路径。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弗洛伊德时始,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了人类的病态探究,但积极心理学顺应了时代背景,提示我们在追求积极心理的道路上,可能减少了对治疗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涵盖了个人的认知过程、情意过程、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其三大基石包括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系统。

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塞利格曼提出了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情境下的建议。关于过去,他建议我们要学会释怀;关于未来,他认为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而关于现在,则是要我们抓住当下的时刻。

在心理咨询服务中,除了让来访者明白问题所在,相信并愿意行动是两个重要的环节。而当积极心理学影响到健康人群时,这不仅仅是相信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自我反省的过程。

为了加强积极人格品质的稳定性以及改变消极品质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人格金三角模型的积极人格要素,包括希望、乐观和坚毅三种品质。希望、乐观和坚毅分别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有效性、幸福感和成功性。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自古以来的课题。从亚里士多德到各的,都在探讨如何达到真正的幸福。当个人与更宏大的事物相连结时,他的意义似乎变得更加深远和广阔。

幸福不仅仅是外界赋予的,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和自我认知的结果。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追求幸福,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