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是指哪几天
清明之际,春意盎然,草木茂盛,天朗气清。清明节不仅是农历中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历经千年传承的盛大节日。清明节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农人们有着“早清明”、“晚清明”的农谚之说。
在清明节这一特殊的节气里,农耕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古以来,的诗人们对春耕场景进行了丰富的描绘。例如唐代诗人章孝标曾在《长安秋夜》中描述:“春天来临,牛犊嬉戏,儿童等候着适宜的时节耕作。”这就是清明到谷雨时节日渐繁忙的田间劳作场景的生动描绘。此刻是播种粮食作物的好时机,同时也是种植瓜豆、棉花、林木等农作物的佳期。
前后清明之说与春耕春播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清明耕种的农谚,如“二月清明暖烘烘,三月清明冻死牛”、“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等,这些谚语都反映了前后清明与春耕春播的密切关系。今年正逢“后清明”,与清明节气的出现时间在农历的二月或三月有关。
清明的早晚也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果清明节是在上午交节的话,那么节日过后天气可能会特别温暖;而如果是下午或晚上交节的话,节日过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寒冷。这也就有了“早清明暖洋洋,晚清明冷飕飕”的说法。今年4月4日的晚上正式迎来了清明节,因此预计在清明节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天气可能会较为寒冷,需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那么,“倒春寒”究竟是什么呢?它又该如何防范呢?“倒春寒”是一种春季常见的气象现象,主要发生在春季3月到5月之间。它指的是前期温暖后期寒冷的气候现象,若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平均值,且持续天数达到3天以上时,便判定为“倒春寒”。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倒春寒”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会影响春季种植的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作物死亡。
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倒春寒”问题,气象部门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北方地区的气温将偏高,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而江南、华南、四川盆地等地则会有降水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分保障。但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局地强降水导致的短时渍涝灾害。对于已经出现“倒春寒”现象的地区如江西等地,农业专家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低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