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有哪些内容
在今年的毕业季,众多大学生的独特表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孩子的创意真是无穷的”,“这届毕业生真是别出心裁”,“他们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这些声音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毕业画面。
在地质大学(北京)的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特别装扮的“派大星”博士参与了拨穗仪式,老师的微笑中流露出的是对这位学生的鼓励与支持。这种别具一格的装扮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是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被人们戏称为“地大物博”的地质大学,又一次以其学生的独特表现展现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
而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张同学则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庆祝这一重要时刻——他掏出酒杯和香槟,与副校长张言军干杯。尽管张校长感到惊讶,但仍然选择以笑容回应,一同分享这特殊的时刻。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整活”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情感原因。潘同学扮成“派大星”是为了弥补错过室友毕业仪式的遗憾,而这位室友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而张同学举香槟的行为则是出于对毕业典礼这一重要时刻的热爱和纪念。
高校毕业典礼,作为人生中具有重要仪式感的时刻之一,标志着年轻人正式告别象牙塔,踏入社会。在这一时刻,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涌上心头,对母校的自豪、对同窗的不舍、对老师的感激,都汇聚成丰富的情感。年轻人在毕业典礼上费心思“整活”,是因为他们用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去表达自己,这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
作为一场正式的仪式,毕业典礼的规范性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要看到学生们才是这场仪式的真正主角。他们那些充满幽默和无伤大雅的创新举动,应该得到包容与尊重。毕业典礼不应只是走过场式的例行公事。根据2017年高校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大学生认为毕业典礼是值得铭记的时刻,并希望避免过程僵化和流于形式。
很多时候,正是那些超越寻常流程的个性化表达,让人印象深刻。在回忆自己的大学毕业典礼时,我忘记了具体的讲话内容,但对一个环节印象深刻——学院老师在仪式尾声临时开放了致辞名额,邀请现场同学即兴上台发言。我还记得几位同学主动上台分享他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对未来的展望,现场氛围热烈而充满活力。
事实上,无论是学校开放毕业典礼上的自由表达环节,还是积极包容并参与学生的趣味“整活”,这些都是学校氛围和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如果将毕业典礼比作大学的最后一课,那么对新鲜事物的包容和接纳、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课程点。这不仅仅是一次仪式,更是一次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情感的全面考验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