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风俗10字
新的一年伊始,春意渐浓。春节,人们的年节,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节日指称,即正月初一,更是一个充满民俗活动的时段。依照历史文化的传统,春节期间从腊月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来年正月底。作为人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也是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源于季冬之月,古称腊月。腊月源于秦汉时期的年终大祭——腊祭。腊者,猎也,即猎取以祭祀先祖。亦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接之际,需大祭以报功酬神。随着时光流转,“腊祭”逐渐演变成了腊月中的三个主要节日:腊八、祭灶、除夕。
腊八节,即腊月初八,是人们纪念祖先和神祇的重要日子。这一天,祭神祭祖、驱疫辟邪、喝腊八粥等民俗活动纷纷举行。腊八节祭神祭祖的目的是酬谢、报答神祇及祖先的庇佑和赐福。喝腊八粥的传统也与一些神话故事有关,比如传说颛顼的三个不肖子变成疫害人类,但赤豆等豆类可以驱赶这些疫。
接着是祭灶日,在小年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人们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灶神。灶神是谁?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远古的大神,也有说是具体的人物如苏吉利或张单。不管怎样,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用麦芽糖黏住灶神的嘴,让他到天帝那里只说好事。
然后是除夕,也就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人们称之为“年”,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相传在远古时期,“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但人们通过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岁待“年”等方式来驱赶它。除夕的贴春联习俗也源于神话故事,人们会在门上贴上神荼和郁垒兄弟的画像或写上吉祥字句的桃符来驱鬼辟邪。
除了这些习俗外,正月初一的春节更是人们敬神祭祖、拜年望岁的日子。春标志着农耕和春牧的开始,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如祭祀农具之神、祭天祈年等。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则有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等游娱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古人对抗九头鸟的仪式演化而来的。
到了正月的最后一天,人们还有送穷的习俗,即“晦日送穷”,送穷完毕,春节才算真正结束。这一习俗源于神话故事中高阳氏子瘦约的传说。
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神话作为重要源头之一催生了丰富的春节习俗,为节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从古老的神话到现今的民俗活动,春节不仅是一次家族的团聚,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发扬。
◎本文内容综合自网络,图源亦取自网络。如有版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