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三个核心概念


转自:科学新视野

“舞台上的仙境令人如痴如醉!”“表演精彩绝伦,观众掌声雷动。”

在青绿长卷前,舞者们衣袂飘动,面带微笑,轻盈跃上舞台,向观众鞠躬示意。观众席中,掌声如潮水般汹涌,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动人的场景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内真实上演。自1月4日至6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这里连续四天进行表演,场场观众爆满,据统计共有近八千名观众参与这场被誉为“东方美学盛宴”的演出。

在这座座无虚席的剧场里,有一群带着特殊任务的观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头顶上戴着的便携式脑电图(EEG)设备,连接着各种传感器,正在捕捉他们在欣赏舞蹈、音乐等艺术元素时的反应模式。

“观众的脑电数据能够反映出他们在接受艺术刺激时的情感共鸣与审验。”清华大学工程实验室的负责人高小榕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科学新视野》。这种数据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审美活动中普遍激活的环路,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共鸣的标志物。

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关于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美学。这是一种研究人类在审验过程中大脑如何感知、处理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交叉学科,涵盖了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领域。

高小榕教授表示,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和审美的生理基础,还可以为艺术创作、教育和欣赏提供科学依据。在21世纪初,美学的科学化研究已经逐渐扩展到音乐、美术、建筑等多个艺术形式。近年来,研究更加注重在真实艺术展览、剧院和音乐会等环境中的测量,以分析审美偏好与文化影响。

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艺术对人类大脑和心理的影响究竟如何?如何提升艺术创作、教育和欣赏的质量?这些问题成为了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清华大学工程实验室开始关注美学的研究。他们发现科学和艺术领域之间存在诸多潜在联系,并决定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揭示艺术与大脑之间的奥秘。与以往对艺术家创作时的脑电活动监测不同,这次他们选择了作为“接收者”的观众作为研究对象,以捕捉他们在被动接受艺术刺激时的情感共鸣。

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东方美学不仅具有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来,体现了族群对哲学和精神的高层次追求。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以“东方视角下的情感表达”为主线,选择的剧目也多是基于历史记载建构的古典舞剧。

对于舞剧的魅力,北京师范大学拉班研究中心唐怡表示:“舞剧以身体讲述语言,让情绪在叙事中积累、递进。”团队希望通过更广阔的空间来承载并激发观众的情感。他们选择的剧目不仅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内核与思想深度,还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意义。

目前,该团队已经与北京师范大学艺传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舞美系等多家高校及艺术院团展开了相关合作。他们的目标是寻找“美”的规律,通过监测脑电、眼动和其他生理数据来探索艺术形式与反应的映射关系。

尽管审验具有主观多元性,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共性规律。这正是美学实验的目标所在。高小榕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研究,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美学的快速发展,其在美学教育、文化产品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学还可以探索艺术疗法的基础,为心理健康干预开辟新的路径。

美学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现有便携式测量设备的局限、文化适配性的问题以及艺术学和科学在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上的差异等。但高小榕教授表示:“我们已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未来他们将研发高精度、低干扰的传感技术并建立符合东方美学特质的实验范式和计算模型以实现跨文化对比研究为推动学科融合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