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30个经典故事
范仲淹家传故事
之风采:大福由量得
范仲淹曾请人母亲的墓地,却被告知那片地是"绝地",其家族可能会绝后。但他深信自己应该承担这一切,坚定地说:"若此乃绝地,不应让他人承受;若我应绝后,迁坟又何用?"他并未迁移母亲的坟墓。当时的苏州有一块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身为宰相又为本地人,不少人建议他将南园买下作为居所,以求后代昌盛。但他却以一己之发达不足为重,反将南园变为"苏州书院",不仅自己造福人群,也让更多的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这一决定,使得苏州这块地方近千年来涌现了近四百名进士和八十多位状元。
范仲淹的家族传承:世世显赫
范仲淹离世后,其子范纯仁亦步其后尘,成为宰相。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的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之久。他的四个儿子不仅身居高位,道德高尚,而且秉承了父亲的遗风,乐于助人。其后代中不断有贤能之士在朝为官,这都得益于范公的庇护和。
范公的节俭家风
据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年轻时与友人一同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他们每日仅做一锅粥,待其凝固后分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仅以数根咸菜的几茎佐之,稍加盐巴调味。如此简朴的生活持续了三年之久。而即使在成为之后,范仲淹依然保持着清苦俭约的生活作风。一次宴请客人后,人言其家风已变,询问之下才知是在简单的菜肴中加入了少量肉食。
范仲淹一生的廉洁与教育
范仲淹虽为,但一生清廉正直。他的四个儿子虽生于富贵之家,但并未养成纨绔子弟的习惯。相反,他们的品行比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还要好。如他的儿子范纯平在城外读书时,即使距离城市有二十里路,他依然勤于学业,不张扬自己的身份。他以破扇遮阳,徒步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无人知晓他是。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小立下的志向并成功教养子女,源于他深知"量大福大"的道理。他从小立志高远,有着为天下先忧后乐的决心。身居高位而不忘清苦俭约的家风,更懂得教子育人之道。他低调为人,才使得家族生生不息、兴旺长远。我们看过了这些故事,是否也该反思一下现代教育的差距呢?古人云:量大福大,实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