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出再见暗示结束了吗


《余韵之谜》

撰稿:ZPENGUIN

编辑:Gaga

审稿老师:曲晓艳

在音乐中,常常有一首歌让人在离别后仍感受到那未曾说出口的酸楚,正如《不再见》所唱的:“离别没说再见,你是否心酸……”,此刻的情感仿佛不言而喻。

人们比自己预想的更需要一种“仪式感”,特别是在结束的时刻。那些未拼完的拼图、未说完的话语,往往比那些已经完成的更加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正如陈奕迅在《红玫瑰》中唱到的那样,“未完成的永远在骚动”,这背后的心理现象被称作“蔡格尼尔效应”。简单来说,这一效应指的是被中断的任务的记忆,相较于已完成的任务,往往更加深刻。

蔡格尼尔效应的发现者是Bluma Zeigarnik,而这一效应的研究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Lewin和他的朋友们在餐馆的聊天经历,服务员在完成任务(收费)后的遗忘行为,引发了对于中断任务记忆的探讨。

对于这一现象,Zeigarnik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完成之前被打断的活动与另一项未被打断的活动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为此,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当人们在全神贯注的过程中被打断任务,他们会记得更加牢固,并且这种记忆的优先级会更高。当被要求重复任务时,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优先被重复。

生活中,蔡格尼克效应无处不在。有时候它表现为一种莫名的仪式感,有时候则是停不下来的“着迷”。比如,人们会一直等到电影演员表放完再离场,或者熬夜到凌晨四点也要读完一本小说。

在文学作品中,蔡格尼克效应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却永无止境的折磨,或者山鲁佐德通过向国王讲述永无止境的故事来延续生命的故事一样,蔡格尼克效应让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任务或行动感到痛苦和焦虑。

那么,为何蔡格尼克效应会发生呢?核心原因在于完成欲。一件事情只要还处于未完成状态,就会引发这种效应。未完成的事件会导致轻微的挫败感和紧张感,虽然这种挫败感和紧张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Zeigarnik将Lewin的场域理论与她对服务员行为的观察联系了起来。场域理论认为,执行任务的意图产生了一种需求(或“准需求”),导致了一种心理紧张。当任务完成时,这种紧张感就会消失。然而当任务被中断而未完成时,这种紧张感就会持续存在。

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使得这种效应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面对未完成任务时的反应和记忆强度都有所不同。然而这一观点在其他人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例如,Shah等人认为我们的大脑会为了保护目标不受而强烈地关注目标;Klinger等人的实验则证明即使人没有有意识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大脑也会在无意识中保持目标的活跃状态。一旦选择了目标,大脑就会启动各种处理来推动其完成。

然而并不是所有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引发“蔡格尼克效应”。有些事情即使未完成也不会让人过于焦虑或念念不忘。这取决于目标感和完成欲的强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对于学业等明确目标类事件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作业未完成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盘旋在学生心头即使不记得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也会感受到莫名的紧张与焦虑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我忘记了什么但是我不记得了”。

然而只要我们端正态度赋予某件事目标感就会发现我们会不自觉地有动力去完成它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的正向利用。虽然我们介绍了蔡格尼克效应的一些负面影响如熬夜看小说、对前任念念不忘等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规避这些负面影响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例如我们可以刻意中断学习过程以加强记忆或者在与人交往中制造出“悬念”以增加彼此之间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此外当我们要结束一件事时可以举行一个特定的仪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放下这段关系或者任务。

了解并正确认识蔡格尼克效应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其负面影响并利用其正向作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高效。

「P&P临床心理实验室」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搭建的一个服务型心理学平台从「心」出发做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