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次的猫原文
文|胡游
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一个辛勤工作的打工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抬头仰望天空,感受那片云朵的自由。即便身心疲惫,他们的灵魂也无法抵挡一本书带来的诱惑和安慰。《心之所向,眼之所见:探索绘本的创作与解读》是冯强先生近期精心创作的一本著作。他从绘本的“读”与“写”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创意写作中写作者的感受、感知和情感交流的培养,突出了心灵的体验与奇遇的重要性。
《心之所向,眼之所见》
冯强 著
大雅出版社|广西出版社
在书中,冯强先生传达出一种无邪的感觉,这种感受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你能在一棵树下多久?”这种发问源自孩童的天真无邪。对于生活在快节奏都市中的人来说,如果对日常的生活缺乏敏感度,对平凡的事物缺乏感知力,那么一棵树的存在就显得多么平常。近期,谢冕先生的观点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他主张青年诗人应保持天真,不应只追求深刻。事实上,早在2014年,《艺术报》就刊登了冯强的一篇访谈《我们今天的诗人缺少什么?》,他强调了用天真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的重要性,认为孩子是最天真的诗人。
在冯强的新书中,他强调了绘本故事读写应注重调动内心的美感体验。他通过对《百万次复生的猫》、《你看见了什么?》、《绅士的雨伞》和《月下猫头鹰》等经典绘本的解读,认为“感受到某样东西比知道某样东西更为重要”。这是他多年从事创意写作教学的经验之谈。他发现有的大学生对写作有着天然的畏惧感,无法从生活中发现美,因此无法开始写作或呈现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冯强通过绘本读写的视角呼吁对美的感受力和感知力的觉醒,也是从源头上尝试解决创作写作难题的一种尝试。
不同于其他强调写作技巧的书籍如《作家之旅》和《编剧的艺术》,冯强的《心之所向,眼之所见》从现象学、心理学、写作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旨在唤醒写作者的心灵和感受力。他不仅关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还强调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分析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时,他比较了儿子的感受视角和爸爸的知识视角,突出了用身体去感知和体验的重要性。
冯强主张在创意写作中既要重视生命感受,也不应忽视技术因素。他将两者相结合,提出了“生命技术”的概念。在这本书中,“生命技术”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在谈及“所见”与“能见”的关系时,冯强指出人们所看到的并不等同于能够抵达内心的东西。他强调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势的重要性,这样能看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景象。除了依靠视觉外,冯强还倡导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等身体器官的参与来增强写作中的感受力。这些创意写作的主张与技术因素并不矛盾,而是更加注重生命感受与技术的融合。
冯强在书中强调人的感受、感知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他试图打开创意写作的关键点,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工具理性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学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之所向,眼之所见》认识到了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重要性,这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