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说课是什么意思
一次又一次精心准备,一遍又一遍尝试教学,反复重来,这样的努力和疲惫,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常态。我们的目光并未聚焦在教学效果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学艺术的表现。当“赛课”逐渐演变成没有预演的“裸课”,教师们所承担的责任与挑战也愈发重大。
磨课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光明正大,充满了正当的理由和坚实的底气,仿佛是教研活动永不停息的象征。在选择参赛教师、团队打造之后,这不仅是个人智慧的展现,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领导们对此也极为重视。但实际上,这更多的是一次次的反复排演和上台表演。
在县里的一所中学里,虽然拥有两位省级名师,但教学质量却难以启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墙内不香墙外香”,不知其究竟何去何从。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表演式课堂对教育有着不良的影响。支持这种做法的专家和名师可能会说,这可以学习到教学技巧,接触到各种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老师和学生们从中真正体会到的却是虚伪,失去了最宝贵的品质——真诚。只有以真心去教育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反感反复试讲和上表演课。我们的业务校长甚至说我不够虚心。一位高级教师坦言,磨课让他感到厌烦至极,到了评高级教师的关键时刻,他只想好好给学生上课,再也不想参加各种说课、论文、实验、微课、课件和学生竞赛……他觉得压力巨大,也不想去买各种期刊、论文和课题,因为他没有钱。也许就这样以现有的职称退休就好了。
我曾经听过一节市级的数学赛课,那堂课教师表现得非常流畅,效果极佳。但课后她透露自己试讲了11遍,甚至借用其他学校的班级来上课,还特意请人制作了动画。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磨课”才是真正的教研方式,但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课应该源于教师的真心和学生的真实反应。
然而在比赛中,课堂往往只是表演,老师和学生们都成了演员。这些所谓的优秀教师越“优秀”,越可能离开一线教学岗位。我认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始终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用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知识让学科散发出魅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学期的精力只够上一节这样的课,常态课却无法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当老师选上这样的比赛课时,往往需要在各班各校之间进行磨课,自己的班级无法顾及,学生们只能自学或由其他代课老师照顾。以前有个特级教师到我们学校(我们是全区比较差的学校)上课,结果一个月下来平均分比其他班级还低十几分。这就是所谓的名师吗?名师未必能教好普通学生!
一位拥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表示,读书时学的是怎样备课、怎样上课,而后来工作中才逐渐出现“说课”、“演课”、“磨课”等名词。三十年前只有教案,现在又出现了“学案”、“活动单”、“导学案”、“课件”等新名词。我不禁要问:这些新名词中有多少是教育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成果?又有多少是形式的滋生?只有天知道答案!
那么,“磨课”既然如此磨人,为何还有的教师乐此不疲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