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点低的人成不了大事
古语有云:“笑口常开,百病不侵”。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减压并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呢!近期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却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那就是笑点偏低可能是的预兆。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在备受尊敬的《阿尔茨海默病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指出不寻常的幽默感,包括不合时宜的大笑,很可能是的前兆。对于这一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Simon Ridley博士强调,如果家人出现类似变化,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在我国古老的中医文献中,早有关于“病态笑”的记载。专家指出,某些笑容可能是由疾病引起的,并非完全是健康的体现。
中医认为,“喜笑不休”和“笑点低”可能是狂躁症的表现。依据《内经》的记载,“笑不休”和“喜笑不休”均被视为病症。后世医家也有详细论述,如“傻笑”、“苦笑”、“无端哭笑”等。沈家宏医生解释说,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经常无法自控地处于笑的状态,可能是狂躁症的表现。
狂躁症患者在早期常表现出情绪高涨,对平常事物反应过于敏感。他们可能会对一般认为并不好笑的事情捧腹大笑。我们需要综合观察其表现,如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自我感觉良好、夸大妄想、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随意挥霍等。还需考虑其症状持续时间及是否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即社会功能。
除了狂躁症,医学上还对“病态笑”进行了其他分类。第一种是症式的笑。这种笑与狂躁症的笑不同,它不受环境影响,可能由幻觉或妄想引起。第二种是傻笑,这是一种刻板的、重复的笑,多见于老年性或先天性等大脑变。第三种是歇斯底里的笑,这种笑是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半小时到一两小时之间。
无论是哪种病态的笑,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面对家人或身边人的“不正常”笑时,我们都应细心观察,如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咨询,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愉悦的心情固然重要,但对于可能的健康问题,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