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
作者:彭洁莹(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
编者按
流放文学与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和课题立项的增加,该领域的研究平台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其中,流寓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流放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期期刊将发表三篇关于流放文学的论文。
“乡愁”作为流放文学的永恒主题,反映了流放者对故乡的情感依恋和精神的自我调适。彭洁莹副教授以宋代流寓岭南文士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流放者故乡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在流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论文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流放文学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传播接受,其根本都在于作为主体的人。
“岭南”在地理上涵盖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成为唐宋时期文士的流放之地。流放至岭南的文士,面对身心双重放逐的困境,在生命沉沦的苦痛中寻找心灵的归宿。他们的诗文中常出现对“北归”“还乡”的期盼,然而面对现实的无奈,他们对流寓地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疏离到熟悉、从对立到接纳的转变。
一、对故乡的期盼
流放至岭南的宋代文士,心中的故乡首先指的是他们出生的地方。苏轼、苏辙等文人被贬谪至岭南,心中无时无刻不怀念着家乡。五岭相隔,家乡遥不可及,他们在看到海南人不重视寒食节的上巳日上坟场景时,更加深了对乡关的思念。
二、心态的转变
面对北归无望的现实处境,宋代流寓岭南的文士们逐渐调整心态,开始尝试接纳流寓地。他们发现他乡的山水秀丽,风物可取,士民可亲。这种心态的转变使他们坚定了在流寓地著书授徒、宣化斯土的决心。
三、心灵的归宿
对于宋代流寓岭南的文士来说,安身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安心。只有心灵上的自由和超然旷达,才能让他们真正找到心灵的归宿。苏轼等文人以随缘自适的态度面对逆境,认为心安之处即是家。他们的故乡观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成为他们超越苦难的重要精神力量。
流放岭南的宋代文士在“北归”的期盼中,“故乡”的内蕴经历了从具体的地理概念到心灵避难所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也经历了从忧惧、失望疲惫到淡然平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