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十个经典故事


在我们所知的世俗规范中,亲人的离世常常被社会简化为需快速翻篇的“私人痛苦”,而并非公开讨论的议题。人们常以“节哀顺变”、“时间会治愈一切”等话语来安慰他人,却鲜少了解这份“哀伤”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李昀鋆却对此有了深入的研究和体验。

21岁的李昀鋆经历了母亲骤然离世的打击,她从此踏上了探索哀伤的研究之路,并与许多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相遇。十年过去了,那个曾因丧亲之痛蜷缩在校园角落哭泣的女孩,如今已经将她的学术研究及经历与公众分享,用学术的力量温暖了无数破碎的心。

在清明节之际,我们更应认识到,“哀伤”这种情绪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应被允许持续甚至长久存在,因为那是对逝去亲人的爱的延续。李昀鋆的《与哀伤共处》一书分享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为何李昀鋆会选择研究哀伤呢?这源于她无法释怀的丧母之痛。2014年的那场变故,让她的生活被清晰地劈成了两段。她经历了母亲的中风入院、病重到离世的过程,之后的日子里,她被深深的思念击溃,而研究哀伤则成了她寻找出口的方式。

她的研究之旅并不平坦。在寻找相关资料时,她发现关于年轻丧亲者的研究非常有限。她发现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人远比人们想象得多。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和强烈的哀伤手足无措、倍感无助。于是,她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试图为这些被悲伤浸透的人找到出口。

在她的研究中,她访谈了大量的丧亲者,其中44位在10-30岁间失去父母的年轻人成为了她的研究主体。她的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哀伤找到出口,更是希望让世界看到、承认、尊重这些年轻丧亲者的哀伤。

她将这44位年轻人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称为“我们的故事”。在书写论文的过程中,她小心翼翼地编撰着每个故事,光是整理、分析访谈资料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发现与自己的哀伤可以经历一次深刻的交往,并选择接纳这份痛苦——与哀伤共处。

李昀鋆强调,哀伤的本质是爱,是继续爱那个离开的人的证明。我们难过、痛苦,其实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爱的代价”,并不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不需要自责。

她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年轻丧亲者哀伤调适的学术空白,更是让无数孤独者看见了彼此。在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里,李昀鋆用近十年的时间将个人悲痛转变为公共议题。她的书《与哀伤共处》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那些在“透明气球”中孤独的人。

书中所表达的“哀伤不是终点,而是爱的另一种存在。当我们学会与之共处,生命便有了更深的韧性。”正是对每个人生死观和生死教育的启示。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我希望这本书会变成大家在图书馆或在书店里看到的一本‘正常’的书。”她的研究不仅关乎个人悲痛的处理,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生死教育和文化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