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每年的那天


韩松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环,如《岁时百问》所述:“当此之时,万物生长,皆显清丽明净之态,故称之为清明。”此时节,春回大地,暖意渐浓,春雨润泽,春耕春种也忙碌起来。

此乃“清明”的自然节奏。

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起源稍晚一些。据史传,清明节源于古代的“墓祭”之礼,而后与寒食节的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纪念先人的节日。起初,清明节可视为寒食节的附属,但历经岁月变迁与风俗演变,至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

此乃“清明”的历史积淀与社会变迁。

从预示春耕春种的自然节气,演变至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清明节少了那份清丽明快的活泼,多了些低沉的悲愁。诗人们的笔下,这种情感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低沉的旋律与悲愁的情感,已然深入人心。

此为“清明”的文化内涵。

我记忆中的清明节,与诗中描绘的哀伤情感紧密相连。儿时在镇上小学读书时,每年清明学校都会我们去烈士墓地扫墓。那时的我们,总是怀着敬畏之心,默默地走着,小心翼翼地参与仪式。而天气也常常是阴沉的,如同我们的心情。

这可谓“清明”的集体记忆。

然而在小孩子的眼里,清明节却是另一种模样。在我老家的山东,清明节的仪式较为简单,大多为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我们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节日的美食上。因此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清明节与美食的关联更为紧密。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的奔波使得我对节日的兴致逐渐减少。

这是“清明”的个验。

清明的底色是悲伤的,但这份悲伤背后也蕴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时间的敬畏。介子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决绝和对现实的超脱。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对生命的觉悟和对时间的认领。它们提醒我们记得来路、通晓去路、明了现世的意义。

节日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生命的接力。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的日子,更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生命哲学。它告诉我们:一切都在延续,过去应该被铭记。在生活的旅程中,节日如暂停键,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逗留、感受、思考。在命运的羁绊中,我们得以恢复清明与活力。

“清明”的时间节点,也让我们对时间有了更为“清明”的认识。《 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