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声音很美妙的词语
你曾受噪音所困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受到各种噪声的侵扰?广场上整齐划一的舞步伴着音乐的喧闹、装潢施工时那令人不安的电钻声、隔壁邻居小孩嬉闹的嘈杂以及楼上高跟鞋踩踏地板的咚咚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噪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噪声污染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噪声的潜在危害
你是否察觉到,腹部的“游泳圈”或许与长期的噪声有关?一项国外的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居民相较于居住在安静环境中的居民更容易出现腹型肥胖。这主要是因为噪声会影响的激素水平、热量摄入以及睡眠质量,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从广义上讲,即使是悦耳的音乐,在不需要的时候也可能变成令人烦恼的噪声。噪声污染不仅让人感到烦躁、影响睡眠质量,还会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系统,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交感紧张、心跳加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长期下来,还可能诱发或触发心、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甚至缩短人的寿命。
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实验数据显示,当人们在40~50分贝的噪声中,听力就会受到损害;65~75分贝的噪声则会对心和血压产生影响;而80~85分贝的噪声则会造成听力的轻度损伤。若长时间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声,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人出现噪声性耳聋。
按照我国的相关标准,居民住宅区的白天噪声值不应超过55分贝,夜晚则应低于45分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分贝值并不高的噪声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它们传播得更远,且能轻易穿越障碍物,甚至通过建筑物传播。特别是低频噪声,由于其更接近器官的共振频率,极易引发人的交感紧张,导致持续的应激反应,如心跳过速和血压升高。长期处于低频噪声环境中,将对造成慢性损伤,可能引发、心血管、精神心理、消化以及其他严重疾病。
听毛细胞与听力损失
人的内耳耳蜗内含有感觉细胞——听毛细胞。这些细胞负责帮助我们感知声音。短期内在噪声环境下会使听毛细胞感到疲劳,导致暂时性的听力损失或耳鸣。若长期处于嘈杂的噪声环境中,听毛细胞和内耳的其他结构可能会遭受永久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被称为噪声性听力损失或噪声性耳聋。这种听力损失可能从无法听到高音调的声音开始,如鸟或铃声,随着损害的加剧,可能难以与他人沟通,特别是在餐厅等嘈杂的环境中。
这种听力损失在早期常被忽视,当患者意识到问题时,往往已经难以清晰地听到他人的讲话。这类人群的听力退化速度也比正常人要快得多。当听力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使用助听设备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能导致“听得到”但“听不懂”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听力受损人士的社交和生活质量。
信息来源
本文信息转载自云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