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好词佳句感受


2014年,我受邀与家中小儿的四年级语文老师一同与孩子们共同完成《草房子》的读后感。大环境之下,批判的言辞或许难以登大雅之堂,但出于对孩子们教育的责任感,我仍决定表达我的看法。如今,我想再次分享我的感想,以解我心愿。

受友人(孔子的同事)之托,我接触了这本历史背景丰富的巨作《草房子》。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与众多读者有所不同,我并不热衷于华丽的词藻和过度的赞美。读后感中难免会有些许人感到不适,但我希望我的观点是真诚而深切的。

纵观全书,以乡土为景,师生为物,各章节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桑桑作为故事中的线索人物,无论是在无辜的秃鹤、不幸的纸月、多情的白雀,还是孤苦的老妪、跌宕的红门中,他都能及时出现,以一种生硬却必要的存在感贯穿全文。

特别提及秃鹤,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两人境地如出一辙。作者在描述秃鹤遭受“摸头、摘帽、汇操、狗咬、编组”时,细腻地展现了其感受讥讽、蔑视和戏弄的经过。这样的描述似乎牺牲了环境与人物本应具备的纯真善良,服从于作者先抑后扬、苦尽甘来的写作手法。

过多的主观描述缺乏人物内心对话,无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若要生动刻画故事情节,必须掌握人物个性。虽然故事在中勉强达到,但因作者乏力的感想而骤然结束,让读者在意犹未尽之际感到遗憾。原本想要表达的励志情感,因过于抹性的真善美而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在《纸月》中,作者继续营造了一种悲情氛围。举目无亲的环境很好地烘托出她柔弱的一面。神秘的和不同凡响的僧人让纸月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桑桑一次次揭露她的不幸经历,然而作者不合时宜的言情手法使两颗幼小的心灵充满暧昧意味。这让我思考这部作品是否适合孩子们继续阅读。

对于作者的构思,我始终心存疑虑。创作源于生活,但我虽未叱咤风云,却也是中人。对于情感世界的感悟不乏其人。我并不认为作者的苍白描写是合理的。例如白雀与桑桑之间的无聊游戏,我觉得这并不算是精彩的情节。

作者似乎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是年迈的老妪也不放过。我曾在农村长大,见过真正的善良与宽容,但我不理解作者为何要如此捏造孤寡老人形象。或许是为了博取读者的关注,但无论目的如何,过度的夸张让人性消失殆尽。在这个本应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摇篮里,充满了对立与。这让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感到担忧。

尽管如此,《红门》却出人意料地靠谱了。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孩提时代的记忆,让我越读越感到亲切。回忆起村口的小卖部、放学路过的零食、老板娘的擦拭动作以及我们为了买零食而凑钱的情景都历历在目。这些细节让我感到无比亲切。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都会踏上各自的人生道路。他们将怀揣不变的信念、循着永恒的理想、以义无反顾的勇敢去追求无限美好的梦想。让我们一同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与收获吧。

李承浩、李承硕 2023.05.02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