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散文《乌镇》


木心其人

199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纽约的陈丹青家中,木心结束了他的最后一堂世界文学史课。那年,木心已67岁,他对同学们说:“等你们67岁时,可以看看。”就像是一瓶葡萄酒,阳光、雨露,慢慢酝酿。

当时的陈丹青41岁,如今已经64岁,仿佛在逐渐接近老师当年的。但那时的课堂记忆,他已经不太能回溯,翻看自己的笔记,也只记得70%的内容。

不久后的15日,“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在木心美术馆开幕,展品一直持续到2018年1月14日。同时展出的还有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文学手稿真迹。木心给这一干画家学生上了5年的文学课,提到了拜伦勋爵、查尔斯·兰姆、奥斯卡·王尔德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的手稿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是木心极喜爱的作品。

木心对西洋绘画并不十分热衷,但在英国之行中,他在伦敦的画廊、大英博物馆里流连忘返,尤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在达芬奇的作品前驻足良久,仿佛在沉思。

木心的生活中,只有一本画册——古董版达·芬奇作品集。在他心中,绘画的地位无可替代。他也只挂了一幅画在墙上:保罗·塞尚的画作《三只苹果》。

有一次,木心陪陈丹青去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购买了明代的陶罐,这块陶罐令他深感惋惜,原来他故乡的物品大多是如此质朴无华。这可能是他童年的梦想所在,他在书籍和电影中曾见过老英国绅士的打扮。

当他在莎士比亚的故乡看到墓碑上“诗人莎士比亚”的铭文时,他才感到稍许的安慰。对于这位文学巨匠,木心有着特殊的情感。

英国之行后半年,木心回到,并在12年后再次回到故乡乌镇。他虽已年老,但依然怀念故土。他给陈丹青写信时用满溢的情感诉说回国所见所闻。他在长途汽车上偷听人们的对话,发现即便过了50年,他依然能听懂乡音。

乌镇成为了他晚年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他的画作《会稽春明》以及他的散文《乌镇》都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情感寄托。

大英图书馆此次展览的珍贵手稿作品是木心所钟爱的作品类型之一。当他们得知乌镇有这样一位对世界文学、英国文学有着深厚建树的艺术家时,他们决定与木心美术馆合作展览。这不仅是对木心的认可和尊重,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一次推广和展示。

在纪录片《文明》中,木心被选为讲述风景画历史的切入点。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深邃的灵魂观察被选为主讲人之一。这也进一步展示了木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克里斯蒂安·詹森曾提到,在他们的眼中,木心的画作中能看到灵魂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选择以木心为切入点来展示当代艺术的原因之一。而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以及纪录片的播出都将成为传播木心艺术和思想的桥梁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