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英文观后感100字


近日,一位母亲分享了一个抖音小视频,名为“最适宜儿童观影的五部电影推荐”。其中就提到了《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她向我推荐说,我觉得你也在给你的孩子看这部电影,你也可以让大圣也看看。抖音这样的平台经常会推出类似的推荐,随意拼凑几本书或电影就能形成一个清单,一不小心就能在朋友圈引起热议。这个清单也不例外,我注意到不少母亲都曾转发过。

我对这份清单的准确性产生了质疑。我发现,原片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在翻译时被误译为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威利旺卡才是巧克力工厂的灵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完全适合儿童观看,特别是学龄前儿童。

电影中有几处惊悚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那个突然被烧毁的娃娃,一个口香糖女孩变成了蓝莓,还有一只傲娇的女孩被松鼠们啃噬的场景。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这些画面可能会成为他们的童年阴影。

我本人是蒂姆·伯顿的粉丝,对这部影片有着复杂的情感。我爱影片中那奇幻瑰丽的想象力,以及巧克力工厂打开时所带来的惊艳感,这种感受只有小时候看过的《绿野仙踪》可以媲美。我也非常喜欢巅峰时期的约翰尼·德普的表演,他将天才特有的脆弱、敏感、刻薄、质,以及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掩藏在骨子里的一丝温柔与童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威利·旺卡在一个冰冷刻板的家庭长大,事业上又遭遇过背叛,他独自支撑着整个巧克力帝国。他虽然富有,但缺乏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与此小查理则生活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尽管经济条件不佳。

电影的结局是查理得到了整个巧克力工厂,而威利·旺卡则收获了亲情。这无疑是整个电影的主题和最温暖的部分。整部电影在说教方面的时间过多,而且方式过于刻板。

在电影中,查理和其他四个孩子一起赢得了参观巧克力工厂的机会,最终查理成为了大赢家。但这四个极品孩子的存在,使得查理的角色显得相对平淡无奇。在现实生活中,你几乎不可能一次性遇到这样四个孩子:一个是暴饮暴食的小胖子、一个是功利心强的好胜女、一个是傲娇的小千金、还有一个是自以为是的狂。这四个人物被极端脸谱化地描绘在一起,代表了懒惰、暴食、傲慢、嫉妒、贪婪、暴怒等特质。导演似乎想通过他们向观众传达一种信息:这些不好的特质将会受到惩罚。

蒂姆·伯顿在电影中对那些“问题孩子”抱有明显的恶意。他不仅借由查理一家的口吻评价这些孩子的行为有多么令人讨厌,更是利用巧克力工厂的各种设施来惩罚他们。在电影中,这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遭遇各种险境。这样的电影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你可以指着那个因为贪吃而差点被淹的小胖子告诉你家的孩子:“看,这就是贪吃的代价。”或者指着那个被松鼠咬的傲娇女孩告诉你的孩子:“看,不听话的孩子会被欺负。”最惨的是那个自以为是的小子在电影中遭遇了不幸的结局。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传达给孩子们的信息是:要听从大人的话,不要挑战权威。

然而我觉得查理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显得过于平庸了。他似乎只是作为其他几个孩子的背景板而存在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他只是默默跟在爷爷后面看着其他几个“奇葩”对手自取最后赢得了冠军而已。除此之外他没有展现出任何其他突出的特点或者魅力之处也没有其他角色的情感发展或者内心转变的过程是该电影略显乏味的一部分平心而论其他四个孩子也并没有做什么天大的坏事他们的确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太好(没办法这是导演故意安排的)但他们真的做了什么严重的错事吗?

小胖子喜欢吃巧克力但他没有伤害任何人;心机女热衷于当嚼口香糖冠军但她也没有对他人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至于那个智商超高的小子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也许会成为一位科学天才但是导演并没有给他们任何改变的机会而是直接将他们描绘成“讨人嫌”“不听话”的代表。这样的设定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只要与主流价值观不符或者有“问题”就会被视为错而被社会所排斥。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学校里的孩子们那些被认为“不合群”“另类”的孩子往往会被嘲笑甚至受到校园的对待他们的英文名字就是“freak”。他们只是与众不同并没有做什么错事但却受尽欺凌和不公待遇在孩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之前我不建议他们看这部影片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而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