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成语一支毛笔一个鼎


来源:新华新闻每日播报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展览的开启见证了古代智慧的再现。摄影:余冠辰

两万年前,华北大地便有智慧的火花闪烁;一万年前,中原已显文化的脉络;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开始了耕作的篇章,而文字,也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酝酿。

在古代的传说中,造字的仓颉被视为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曾记载:“好书者众,而仓颉独传,一也。”随着历史的推进,从《韩非子》到《说文解字》,再到《山海经》,虽然充满了各种传说的色彩,但文字的源头仍然令人心生敬畏。

在晚清时期,学者们对历史的探究出现了质疑。在1899年,王懿荣首次确认了中“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的文字,这一发现如石破天惊。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些历史迷雾中的甲骨文,逐渐揭示了商代的历史舞台,为文化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甲骨四堂”与“甲骨五老”,这两组称谓背后是近代甲骨文研究的巨擘。他们为甲骨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一直以来都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它作为20世纪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之一,从初次面世就带着传奇色彩。据传,王懿荣因身体不适,购得含有“龙骨”的方,在研磨时发现了这些带有划痕的甲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今的国子博物馆内,“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展当日,人潮涌动,从老者到年轻人,无不为之惊叹。在幽静的展厅中,有古装与民国造型的参观者与展品融为一体,形成了别样的风景线。

文字的起源早于我们想象。甲骨文的发现将文字记载的历史推至商代,即公元前12-14世纪。一个、一个文化需要知道自己的源头。只有了解过去和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在国博的藏品征集与鉴定部,田率副研究馆员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甲骨文的发展脉络。甲骨文字是商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当时的问卜事宜。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单字量约有4400个,其中近半已被“破译”。

文字的起源与图画紧密相连,逐渐演变为符号。文字的排列方式也体现了其独特性。为了更好地吸引公众对甲骨文的了解与关注,“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及今天的博物馆都在用各种形式让甲骨文化更加通俗易懂。国博的甲骨文文化展通过多媒体手段为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包括甲骨文表情包、手绘甲骨文吉利话、全息甲骨文宇宙等。

为了鼓励青年学者研究甲骨文,文字博物馆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辨识出特定文字的学者给予高额奖金。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对未来研究的助力与文化的滋养。也许有一天,甲骨文研究将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为一朵美丽的浪花。

(记者:XXX、XXX)

参考书籍:《甲骨文探秘》(李晓峰著)、《甲骨学新探》(张玉金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