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欢喜莎士比亚主要内容
牧羊人与诗人的故事
古往今来,一位特别的牧羊人,被人们尊称为赫西奥德,常被视为西方传统中最早独立创作的诗人之一,与荷马并肩。他以《神谱》一诗闻名于世,其开篇便描述了自己在缪斯所居的赫利孔山脚下放牧羊群时,被女神如何吟唱美丽的诗歌。但除了大家熟知的《神谱》——即对奥林匹斯山众神家族的详尽描绘外,他还留下了另一部作品《工作与时日》,书中涉及耕作、纺织及航海等主题,因此他也被称为“诗之父”。
随后,我们来到了古希腊的晚期。忒奥克里托斯的出现,为“牧歌”这一文学形式奠定了基础。他以田园为背景,让牧羊人在诗中赞美爱情与人生,这种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古罗马的维吉尔到英国的斯宾塞等诗人,都曾仿效其风格创作。莎士比亚的《欢愉之境》便借鉴了这种风格,剧中多处描绘了如画般的亚登森林,成为“牧歌喜剧”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托马斯·洛奇,于1590年发表了一部传奇小说《罗瑟琳》,这部作品为莎士比亚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戏剧的核心在于对话和语言。《欢愉之境》这部由二十五幕构成的喜剧,不仅通过紧凑而巧妙的对话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还特别添加了侍臣杰奎斯和小丑试金石这两个富有深意的角色。杰奎斯对人生的探索充满了哲学意味,而试金石则以机智幽默的方式为剧增色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剧散文部分占比较大,但剧中的歌曲数量在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中位居前列,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优美的气息。耶鲁大学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高度评价了剧中的“假小子”罗瑟琳,认为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女性角一。
《欢愉之境》这部作品并非无懈可击。两位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萧伯纳都曾对它提出过批评。托尔斯泰认为剧中人物缺乏道德,并对小丑的喋喋不休感到不满。而萧伯纳则从艺术角度出发,认为此剧未能体现莎士比亚的最高水准。不过他也指出了此剧结尾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展现出真、善、美的胜利。这些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直至现代,《欢愉之境》仍然广受观众喜爱,成为了莎剧中最为热门的剧目之一。英国著名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初次涉足大银幕时,便主演了此剧的男一号奥兰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纽约百老汇上演此剧时,凯瑟琳·赫本以其出色的表演创造了连演一百四十五场的纪录。
提及艺术创作,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爱尔兰出生的十九世纪英国画家麦克利斯。他在185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欢愉之境》第一幕第二场摔跤比赛前的场景。这幅画高129厘米、宽177.1厘米,现被私人收藏。麦克利斯在描绘《哈姆雷特》等剧的油画中均展现了其对原著细节的忠实描绘,这幅画同样如此。画面上的人物如篡位的公爵、他的女儿和侄女、侍臣和摔跤手等均栩栩如生,展现了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与忠实再现。
作者:叶扬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