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给同学的祝福语简短


记者 卞心怡 王军利

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杜江晗同学,春节前以理工科男生的身份展现了出色的“书法技能”。他不仅接受私人定制,还现场题写春联斗方,并在图书馆一楼举办了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将新年的祝福送给同学们。

春节期间,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了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青年眼中的年”可视化产品征集活动。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们对春联的热爱达到了。各式各样的春联成为大学生们记录的重点。

春联,源于桃符,经过五代的演变,已成为春节的文化符号。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春联。兰州大学的高伊曼同学就将“赛博春联”融入学校风景照中,创作了别具一格的“兰大人专属春联”。如“闹钟声声叫醒早八人”等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流行热梗”相结合的春联,直击人心,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高伊曼认为,“兰大人专属春联”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甚至自嘲式的表达也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浙江大学,慧作为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的成员,与小伙伴们面向各个学院征集具有学科特色的春联。上下联用学院名称作为藏头,与同学们在评论区互动玩起了“对对子”。大家创作热情高涨,让慧深感传统的年味具象化。

不仅如此,每逢春节,文学院都会举办传统文化游园会,体验雕版印刷、制作漆扇、手写春联等。慧和室友也在宿舍贴上了春联,迎接新的春天。

与此全国各地的青年们都在以各种方式留住春节的年味。比如就读于三峡大学的刘艺娜同学,坚持写春联已经有11年。她将生肖元素巧妙地融入春联中,亲手题写自家门口的春联,承载着她对春节文化的情感寄托。

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田一町从小就开始写春联,她根据家人的喜好和特点,为爷爷奶奶姥爷等亲人写下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春联。她觉得写春联这件事变得有意义了很多。

在安徽省安庆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江西服装学院的丁鹏用镜头记录下传统年俗的温暖瞬间:白发老人们手写春联,年轻人领取春联的场景。“手写的温度更能唤醒人们对春节的感知。”丁鹏说。他将此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受到本地网友的关注和好评。

不仅如此,国际化的青年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着的传统文化。浙江海洋大学的坦桑尼亚学生阿哈蒂参加写春联活动,他表示写“福”字代表了好运,期待新的一年能有好运气。而在国外的留学生们也贴起了中英文版的春联,并融入了各自专业的元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朱晓晴、李艺涵、王鑫怡三人在宿舍门上贴了中英文版、融入机器人专业术语的春联,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学生周晓萌更是从转运了英文版的春联到英国,希望让身边的英国人感受到春节的氛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青年还是老人,都对春节的传统文化怀有深深的热爱和敬意。通过手写春联、贴春联等方式,大家共同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春联都成为了传递祝福、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