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造句子一年级简单


我计划造访位于湖南临湘市聂市镇的“土专家”张兵驹先生——听说他又研发出了新的“土发明”。电话那头传来他忙碌的声音:“我正忙着呢。”经过一番沟通,他终于答应在下午半与我见面。我准时赴约,然而左等右等,张兵驹先生却迟迟未现身。

回想起去年3月的那次会面,情景仿佛重现。首次与张兵驹先生约定在上午9点见面,我8点50分便已抵达,却找不到他的影子,连打两次电话也都无人接听。直到10点半,才见到一辆满身泥泞的车缓缓驶来。车一停稳,一位满身泥巴的人从车上跳下,正是张兵驹先生。他除了双眼明亮,浑身上下都沾满了泥土。他笑着解释:“久等啦!今天实在不巧,有条水管破了,水都冲到人家屋里了,我得急着去处理。”

张兵驹先生是个农业领域的多面手,种了几千亩田地,仿佛把自己分成了数份来使用。他常说:“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的发明!”在一次机耕道上颠簸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大棚前。一条长达60米的传送带像巨龙一般,将秧盘稳稳地从大棚输送到秧田里。柴油机“突突突”地响着,张兵驹大声介绍着他的秧盘输送带,这是他仿照工厂流水线改造而成的。尽管一开始我对此嗤之以鼻,但张先生却自信满满地解释其效益——以前运送秧盘需要35个人忙碌,而现在只需5人便可完成。

回忆起过去,张兵驹先生的灵感往往来源于农田中的实际问题。记得有一年丰收季节,由于劳力不在,大雨淋上百袋稻谷。这件事触发了张兵驹的一个想法。他在乡农机厂工作多年,懂电焊、懂机械,他想要给能下水田的拖拉机安装一个运谷物的漏斗。经过一番努力,他真的成功了,并戏称这个装置为“叉车”。

他的发明之路由此打开。除了“叉车”和秧盘输送带,他还发明了新型抛秧机。以前5个人起早贪黑地干,一天也只能抛8亩田,而现在两人配合,一天能抛40亩。他的多项发明获得了专利,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这次,他对他的新发明——平田器充满了期待。

终于在下午4点10分见到了张兵驹先生。他身穿一件蓝色棉袄,看起来精神矍铄。他以笑容化解了我的不满,然后邀请我上车。一上车,他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介绍他的平田器。他详细地解释了平田器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将平田器放置在旋耕机的前方,可以更直观地判断水田的平整效果。他边说边比划,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水田里耕作的场景。

正当我们聊得兴起时,张兵驹先生叫来了彭嗲等人。彭嗲见到我后笑着说:“,你看看我,今年都59岁了,还能在老张这儿打工呢!”我们正调侃着张兵驹先生,他却从车里拿出一件旧棉袄迅速换下了身上的新棉袄。我好奇地观察了一下,发现旧棉袄左口袋下边有三个泥点。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件是干活时穿的,刚才换下的是见领导时才穿的。”

再次感谢张兵驹先生的热情接待和无私分享。他的故事让我深感敬佩。《日报》(2025年03月26日 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