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


本报特派记者 郑 右

俗话说:“秋后蚂蚱蹦跶的日子已不多。”近两年,尽管内蒙古大草原的天际不再被成群的蚂蚱遮蔽,但人们心中依然好奇,这些蚂蚱都到哪里去了?9月11日,记者从科技日报现场采访,对内蒙古农牧业厅和当地草原管理所进行了深度访问。

内蒙古农牧业厅副刘志宏向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的干旱现象与蝗虫灾害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在今年的春夏季节,由于气温偏高,许多草原迟迟未能返青。幸运的是,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蝗灾,反而蝗虫(俗名蚂蚱)的危害呈现出逐年减轻的趋势。他强调说,这主要得益于科学的防控措施,内蒙古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蝗虫防控规律。

提及科学防控,内蒙古草原管理所的站长、研究员高文渊指出,现在的防控手段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一旦发生,会立即启动“三机(鸡)联动”的灭蝗策略,针对不同密度的蝗虫采取不同的灭虫方法。

高文渊进一步解释说,水灾、旱灾和蝗灾是草原上的三大自然灾害。蝗灾作为其中主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其泛滥会加速草场的退化。严重时,经过的草场会变得赤地千里。而蝗虫会吃掉牧草的生长点(草根),使得已经退化的草场情况更加严峻。他回忆起2003年的内蒙古草原旱情严重,大片的草场遭受蝗灾侵袭,而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今年的干旱情况使得内蒙古草原的蝗灾面积达到4742.7万亩,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面积为2281.9万亩,但虫口密度平均每亩只有26头。相较于过去,内蒙古草原的蝗虫危害已经处于可控状态。在蝗虫暴发期,如今只是点状或片状分散发生。张卓然研究员从内蒙古草原工作站证实了这一点,他提到2003年锡林郭勒盟的蝗灾发生面积近亿亩,而今年仅为1000万亩,且最大集中暴发面积只有30万亩。

锡林郭勒盟和市两级的预警监测中心在6月初就发现了锡林浩特市有30万亩草场的蝗虫开始出现。他们在6月20日开始灭蝗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成功控制了蝗虫的危害。

关于为何从发现到灭蝗之间有近20天的间隔,张卓然解释说,这是因为蝗虫是混合种群,在这段时间内还会有其他草地害虫从卵变成成虫。为了降低杀虫成本并保护草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灭蝗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他认为虽然防控资金从十年前的2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4000多万元,但对于出现的区域仍只能做到一年防治一次。

高文渊介绍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已经建立了区、盟市、旗县三级的监测预警网络。在蝗虫易发生的区域,每10万亩就聘请一名牧民作为测报员,目前已经有1300多名测报员参与其中,使得90%以上的草原都处于监控状态。此外还成立了10个专业防治队并配备了大型防治设备,每个防治队都具备应对3000万亩草场应急防控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开发了绿僵菌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和天敌防治等绿色、可持续的防控方法。目前生物防治和天敌防治在区的防治面积中占比达到了70%以上。

张卓然指出在过去的两年中于镶黄旗的100万亩草场上利用绿僵菌进行蝗虫防控实验后该区域至今没有再次发生蝗虫灾害而且植物根部土壤中仍能检测出绿僵菌的成分。

内蒙古草原工作站持续引进新的生物防治技术和制剂并不断进行试验和评估……刘志宏表示对于防控蝗虫的工作仍需持续加大力度不容有失。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