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不食梨原文及翻译


许衡不食无主之果

许衡,字仲平,生于怀州河内,世代务农。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资,七岁入学,对学习充满好奇。他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回答:“为了科举考试。”许衡却思考:“难道仅此而已吗?”这令老师深感惊奇,每次授课时,他总能深入探讨其中的深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孩子悟性非凡,将来必有大成,我恐难以胜任其师。”于是,老师辞去职务,而父母竭力挽留亦未能成功,如此反复三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衡对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但身处乱世,家境贫寒,无书可读。

一日,许衡偶遇一位占卜者,见其家藏有《尚书》的注释,便请求借宿,亲手抄录后带回家。后来,他逃难至徂徕山,才得以读到《易经》的深奥之处。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许衡日夜研读,身心投入其中,每一言每一行都严格遵循道义。

曾经夏日里途径河阳,许衡口渴得难以忍受,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端坐树下如常。有人问他为何不摘梨,他答道:“非己之物而取之,不可为也。”有人以世道纷乱为由劝说,许衡却坚定地回答:“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注释】

①许衡:元初著名学者及。

②怀之河內:指今河南沁阳地区。

③更:换老师。

④日者:算命的人。

⑤《书》:指《尚书》。

⑥疏义:对古书的解释和注释。

⑦徂徕山:位于山东泰安境内。

⑧《易》:即《周易》,儒家经典之一。

⑨揆(kui):衡量、揣摩之意。

【译文】

许衡是怀州河内人氏,他的德行令人尊敬。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即使在战乱的时代,他仍努力寻找机会读书学习。虽然生活贫苦困苦且家中无书可读,但他不辞辛劳地寻找资源自学。他曾避难至徂徕山,获得了珍贵的学习资料。即使在炎热夏天口渴难耐之时,他也坚决不摘取他人梨树上的果实。因为他坚信自己心有主见、品行正直,即使在困苦之中也能保持清廉的道德观。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1)异质 意为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天赋

(2)问其旨义 意为探究学问的深层次含义和要领

(3)身体而力践之 意为亲身实践并努力将其付诸行动

(4)吾心独无主乎 意为我的内心难道没有原则或标准吗?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下是换过三次老师的许衡成长的描述。在年少时渴求知识如同饥饿的饥渴之人般渴望知识但遭逢乱世无法找到足够的学习资源因为家庭贫穷无书可读。(2)在一个夏天的河阳他非常口渴看见路边的梨树虽然众人都在争相摘取梨子他却独自坐在树下保持平静自若的状态。

3. 本文先描绘了许衡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接着描述了他如何克服困难寻找学习资源;最后通过他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原则的行为展示了他的道德品质。本文的主旨是赞美许衡勤奋好学并严格修身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