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方法有羞耻感
在心理学领域,临床心理学家格森·考夫曼曾在《羞耻:关怀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面对外界的质疑与压力,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令人痛心的指责,不论是父母的训斥,还是老师的话语。这些看似普通的言语攻击,却往往带着令人羞耻的成分。
在家庭中,你是否曾听过这样的怒吼:“你为何如此差劲?”或是“你怎么能这么没出息?”这种直击心灵的言辞,如同电影镜头般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每当我们在课堂上不专心,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常常会遭到家长的责备和比较。这让我们在无形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课堂上,看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家长就会批评你贪玩;考试后,若分数不尽如人意,父母便会提及别人的优秀成绩来对比你。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像是一种无形的羞耻心包裹着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无地自容、见不得人、见不得光。
这种羞耻感的投射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仅直指人的自我价值与自尊,甚至能导致人格崩溃。羞耻感使人感觉无地自容、活着没有意义,没有安全感。在公众场合受到羞辱或批评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人往往需要被认可和接纳,如果长期被排斥或不被接纳,就如同被抛弃的生命一般。
在文化中,利用人的羞耻感来达到某种目的是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存在着利用羞耻感来教育或警示他人的情况。尤其是在个人犯错或不如他人时,这种羞耻感更为明显。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杀伤力,能够降低人的自尊,让人觉得生活、存在没有意义。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比如当孩子表现不佳或出现偏差行为时,父母可能会用一些带有羞耻感的言辞来教育孩子。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做都会受到批评和指责,从而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一旦拥有强烈的羞耻感,就会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潜能产生怀疑。会让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糟糕,像是异类被排斥,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变得非常敏感和易怒,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了减轻羞耻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方法。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采用鼓励式教育,避免过度使用带有羞耻感的言辞。给予爱和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和认可。提高个人的自我觉察力也是减轻羞耻感的关键。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长期处于糟糕的环境中,就应该勇敢地离开这个环境,寻找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它既来自于外界的言语攻击和评价,也与个人的内心体验有关。我们需要正视这种情感体验并采取积极的方法来减轻其影响从而过上更加健康和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