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狗猫鼠全文


《朝花夕拾之岁月回忆》

鲁迅先生笔下的《朝花夕拾》乃一部情深意切的回忆性散文集,共计十篇佳作。据鲁迅先生在《小引》中所述,这十篇散文原本名为《旧事重提》,后经改名为《朝花夕拾》,意寓着在日暮之时采撷晨曦之花的意味,然而我却是无法企及此等境界。

这十篇文章的创作历程,贯穿了鲁迅先生从1926年2月至11月的九个月时间。在这期间,他身处北京的寓所,颠沛流离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以及后来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在这样漂泊无依的日子里,鲁迅先生的内心饱含悲愤,勾起了他对童年故乡及个人成长经历的怀念。于是他提笔落墨,将内心的疲惫与热血爱恨倾注笔端,最终铸就了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

在许多作家的创作习惯中,一篇文章的开篇往往会有一个引子。对于鲁迅的这一系列作品而言,其创作的引子便是“女师大”。这场始于1924年,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新任校长杨荫榆与勾结,对学生活动进行压制,滥用经费,违章收费等行为激起了学生的。随着事件的扩大,也引发了当时北京教育界的分化,鲁迅的杂文与论争也在这其中崭露头角。

例如,《狗·猫·鼠》一文的创作背景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文中鲁迅对“猫”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他坦言自己仇猫的原因既充分又光明正大,并列举了四点原因。特别是对于猫弱小、毕露、嗥叫扰人以及吃掉鲁迅儿时心爱的小隐鼠等行为,都使得这篇散文充满了现实感和论辩性。

与“猫”的隐喻相对,“鼠”在文中则承载了另一层含义。文中反复强调在动物世界的残酷竞争中,“鼠”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联系背景和文意,大家不难发现“鼠”正是弱势学生的写照。只有正视鲁迅在这一历史阶段与“正人君子”们的论战,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狗·猫·鼠》中所蕴含的情感力度。

在创作过程中,鲁迅先生的思绪飘回了童年时光。他回想起祖母讲述的猫虎传说,老屋中听到的老鼠声响,以及正月十四夜里老鼠成亲的场景。这些回忆为这篇散文增添了温馨的一面,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认为鲁迅创作《狗·猫·鼠》一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后续的回忆性文章则是顺势而发。这也正是《狗·猫·鼠》成为首篇的原因所在。不知您是否认同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共同探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