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和鸣不能随便说
重述后的文章:
主题:古韵重生——纪念张子谦诞辰120周年的琴瑟合奏音乐会
“琴瑟和鸣”这一成语,富和美与夫妻情笃的寓意,常常被用于喜庆场合,如印在喜帖或名片上。现代人似乎已渐忘,“琴瑟”其实是一种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古老乐器。实际上,舞台上的“瑟”曾沉寂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难觅其踪。
就在11月30日,一场久违的琴瑟合奏《梅花三弄》将被创新性地恢复。这场音乐会将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举办,主题为“海上雅乐·龙翔雁落归忆梅花——世纪琴人张子谦诞辰120周年古琴音乐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活动由上海古琴研究会发起,不仅集结了专业的古琴演奏家,更吸引了众多的业余古琴爱好者和民间高手。
音乐会上,老中青幼四代同台的现象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古琴热”的盛况。古朴高雅的古琴与清悦的瑟相互搭配,让古老乐器在青春的指尖焕发新的活力。
瑟,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其体积比古筝还要大,且极为沉重。尽管我们在墓葬土的瑟表明其历史悠久,但瑟又有着神秘的色彩。虽然“琴瑟和鸣”这样的祝福语常被人们使用,但瑟这一乐器在舞台上已经消失太久。
现代古琴演奏家们大多没有机会亲眼见过瑟的真实形态,他们只能依靠前辈们留下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试图还原瑟的样貌和音色。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创新,沈正国用最古老的丝弦,设计出小巧的琴身,并保证其共鸣效果。
在这次音乐会上,琴瑟合奏的《梅花三弄》将呈现出别样的风采。戴晓莲古琴演奏家表示,琴瑟合奏的和谐感就如同夫妻间的温馨对话,这既是对演奏者的考验,也是对观众的一种享受。而现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学生吴文宜和方静宇将分别以琴和瑟的形式演绎这首作品。
上海自古便是古琴活动的重镇,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琴家。张子谦作为广陵琴派的传人,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古琴艺术的起落兴衰。他善弹的《龙翔操》被誉为“张龙翔”,与查阜西、彭祉卿并称为“浦东三杰”。此次音乐会中,观众也将有机会听到张子谦的曾孙张赫演奏的《龙翔操》。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古琴这一内敛的乐器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今,古琴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自遣的乐器之一。这次音乐会的表演者中,近乎半数都是业余古琴爱好者,其中最小的孩子仅7岁,正在弹唱《春光好》这首由沈心工先生改编的今虞琴社社歌。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张子谦先生的纪念,也是对古老乐器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展示了古韵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欣赏古老乐器的也能感受到现代人的热情与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期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