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观后感800字
有时候,在人们心中,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应有之相,他应淡泊名利,若他身处豪宅、驾驭巨轮,手握价值连城的专利权,那便失去了其独特的韵味。他最好有些与众不同的习惯,比如钟爱只吃单数粒的葡萄干,或在选择住宿时偏爱房号能被三整除的酒店房间。如果他能够超然物外,远离尘世喧嚣,孤独地离世后,人们从他的遗留文献中发现了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发明,那可谓是完美至极。
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画作《红色的葡萄园》,当时的售价是400法郎,折算成今日的货币价值大约在千余美元左右。
不只是科学家,艺术家也同样如此。
梵高就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例子:他才情横溢,却生活困顿;他性格孤僻、抑郁;最终选择了来结束生命。
公元XXXX年6月,梵高在精神崩溃后进入医院疗养期间,创作了代表作之一《星月夜》。
多年来,梵高已成为为艺术献身、为梦想奋斗、为真理牺牲的象征。在这个形象中,“”的元素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这个故事的结果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
在我看来,或许存在另一个版本的结局,这个结局比更为曲折,更能体现梵高的性格。但终究,这只能停留在我们的推测之中。
尽管梵高在生活上的困苦和贫穷并非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经历,但他在持续的冷遇和白眼中仍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最令人动容的。
《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可能是梵高最早被大众所熟知的作品。当然我们都清楚,就梵高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才华而言,无需再通过“”来强化他一生的故事。
梵高的自画像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与挣扎。在英剧《神秘博士》中,梵高被穿越至2010年的巴黎奥赛美术馆,当他在展厅中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听到的却是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在我看来,梵高是史上无可争议的最杰出画家。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与尊重。他对色彩的运用独一无二,把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转化成了画布上的激荡之美。”
而《鸢尾花》这幅画作正是梵高于离世前一年创作的。1988年时该画作以5300万美元的高价拍卖成交。那一刻的梵高,尽管生前从未得到过充分的肯定与认可,但他的作品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与唏嘘。同样地,在屏幕前的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唏嘘与敬佩之情。
回顾梵高的一生与他的作品,不人沉思。尽管生活或许会给他带来种种困境与痛苦,但像梵高这样的艺术家却能够将这些磨难转化为独特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表达与宣泄,更是对世界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