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分开能用告别吗


清明节的到来,同样也标志着我们对于亲人的深深缅怀时刻。每一段亲人离去的经历,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内心深处,带着那份深深的伤痛。

我们是一个在面对生命告别时显得有些笨拙的。正如白岩松所言,人对于死亡的讨论,往往显得如同小学生般稚嫩,我们从未真正接受过“死亡教育”的洗礼。

作为一名曾经在殡葬一线工作五年的殡葬工作者,在这个清明节的前夕,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死亡的话题。

【一】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常常被描述为一个人在睡梦中失去体过程。当我还年轻,刚进入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时,初次面对死者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刚开始接触死亡,无人不感到害怕,即使是男生也常常因此做噩梦。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而言,那段时间,死者的形象常常不自觉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但每当这时,我会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那只不过是一个正在安睡的人,不必过于惊慌。”反复在心里安慰自己后,我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感。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为死亡赋予一个平常的定义,并给自己一些心理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出对死亡的恐惧。

我也将这个定义分享给他人,包括我的孩子,希望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感,减少恐惧,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二】如何化解死亡的悲伤?

我们深知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但当真正面对亲人的离世时,我们仍会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特别是当我们无法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时,内心的悲伤会愈发难以化解。

我发现在工作的日子里,当自己深陷悲伤情绪时,向外寻求智慧、接受更多的死亡教育,能帮助我走出困境。世界上有许多文化与哲学都告诉我们,面对死亡时无需过度悲伤。

比如《西藏生死书》中描述的一个的故事,他在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平静地面对了死亡。而西藏的佤族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更是淡然如水。同样地,墨西哥的亡灵节也提醒我们与逝去的亲人共度团聚时刻,而无需过分悲伤。

我们应该学会将死亡视为一种常态、一种希望。当亲人离世时,我们应学会缅怀他们、珍惜与他们共度的时光。只要我们不忘记他们、心中常怀思念之情那么他们就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三】如何理解死亡的意义?

当我们站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审视个体生命时往往会感到生命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而谈论死亡的积极意义则需要站在更高的立场来审视生命与宇宙的关系。

面对自己的烦恼时我会想起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尘埃而我们只是这粒尘埃上的一颗微小颗粒我们自身都如梦似幻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观念能够帮助我化解内心的烦恼并保持宁静。对于我们而言即使最普通的生物离开我们这也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更痛苦的却是这种损失意味着无法改变的历史我们的个人所面对的是永远是不断的丧失我们的悲痛不可避免所以只能坦然面对尽量用我们的理解和宽恕去接纳这种丧失因此死亡的积极意义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逃不过这一结局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某一天同样的事会降临在我们身上那么我们在这一天来临之前应如何生活呢?

死亡是生命中最确定无疑的终点站。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对比生命的可贵才得以凸显。死亡是给每个人的一份礼物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此生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祭奠逝去的亲人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告慰……

【PS:本文作者为盛兰联创创始人殡葬协会青年与社会工委常务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