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评学生自评300字
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与公信力的构建
特约评论员 王营
根据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通知》,我们看到了“高中综合素质使用”的推进,这标志着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考试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近日,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这一变革的看法颇为积极。那么,如何确保这一新举措的信度和公信力呢?
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并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考试有所不同。它没有严格的考试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其结果通常以等级形式呈现。这种主观性使得评价的信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学校在操作过程中影响了评价的信度,不仅会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还会影响中考的公信力和教育公平。
为此,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确保评价的信度。
其一,强化宣传教育。我们需要让家长和学生充分理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应深入到每一个家庭,解释评价的标准、过程和方法,明确弄虚作假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部分家长的侥幸和投机心理。
其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简洁、科学且易于操作。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意见》中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应当成为我们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依据。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明确,如何种表现对应“优”、何种表现对应“良”等,并严格规定评价的流程和人员。
其三,加强监督机制。学校应建立公示制度,定期公示评价材料和结果,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一旦发现评价中存在弄虚作假或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应立即复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要推进这一,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人情、关系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旧有的观念,让评价真正回归到对学生真实表现的考量上。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本文为蒲公英评论网站独家首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