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自行束修以上原文及翻译
《论语新解》
在古代典籍《论语·述而》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记载。孔子言:“自致细脩之赠,我未曾不教也。”翻译过来便是,孔子曾言,凡是亲自动手,将那精致的脩进献于我者,我从未拒绝过。这里的“自行”,意味着亲力亲为,“以”字则表达了并列的关系,类似于“而”的含义。
脩,实为肉干,因其长条之形而得名。每束包含十条肉干,这便是所谓的束脩。脩的特点既不粗壮也不冗长。孔子所处的时代,盐被视为珍贵之物,即使在民国时期,盐的价值仍然不容小觑。古代的秦国为了争夺食盐的产地,甚至与楚国发生了战争。由于古代常不加盐或少量加盐,过粗的“脩”容易,即便其薄而细,古籍中仍有因食用肉干而中毒的记录。“脩”应当是细薄而精致的。这也表明了“束脩”是一种表达谦卑与敬意的薄礼。孔子曾说“鱼馁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从中也可以推断出“脩”的精细之处。若每条肉干重二两,那么束脩则重达四斤。
在今日的社会中,当我们向学者请教时,我们也会献上薄礼。礼物的价值不宜过重,否则会适得其反,使对方误以为你是在购买学问而非追求学问。例如,我曾拜访过中学语文课本的审音者齐冲天先生,以及国学大师吉常宏先生时,都只是献上了二百元的礼物。
在《周礼·天官》中也有关于腊人的记载:“腊人掌管干肉等食品的制作。”其中提到了各种肉类加工品的制作方法。郑玄对此解释道:“薄切的肉干称为脯,经过捶打并加入姜桂等调料的就是锻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脯还是脩都是精致而薄的食品。
现今,虽然学费大多由家长缴纳,并不直接交给老师,但孔子为何要求学生亲自交学费呢?这既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也体现了学生主动求学的态度。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孔子非常重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论语》所述)。而且强调尊师的重要性更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有人推测,“束脩”或许是指年龄达十五岁,具备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有传说称孔子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但有人质疑:如果孔子对每个十五岁以上的学生都进行,他能否应对得来?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束脩不仅仅是十捆肉干这么简单,可以是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李零的观点)。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个肉干商贩儿或食材供应商,若多到吃不了岂不是无用的囤积?
“自致细脩之赠”强调的是“敬”这一精神核心。在孔子的思想中,“敬”尤为重要。他认为现在所谓的孝道只是能养活父母而已;但真正的孝敬应该超越对犬马般的供养之别。无论是谁都应该重视这一点。即使是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而言,当有人恭敬地向我询问某个字的读音时我会认真回答;而如果有人随意扔给我一笔钱让我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那我会拒绝并请其离开。
在孔子的智慧中我们看到了对“敬”的追求与尊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