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文章/唐若文撰写唐若心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人的自我肯定与内心的认知系统紧密相连,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内心坚定,找到了自我价值所在。
相较之下,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未发现自我价值,深感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因此容易陷入自卑与敏感的情绪中。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呢?这既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也与他们内心的自我认知紧密相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自卑情绪往往源自以下三个方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一个人若从小到大经常遭遇打击,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这种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经历多次失败后,会逐渐认为自己就是如此了,对待生活失去希望和勇敢面对的动力。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狗关在笼子里,当蜂音器响起时便用电打击狗。多次实验后,即使笼子打开,狗一听到蜂音器响起来,仍然会感到非常害怕,没有出逃的动力。
这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经历失败的次数多了,他很容易陷入自卑的境地,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自卑的多持续从过去的失败中否定自己,越发觉得自己不行。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根本原因。
自卑的第二个原因是个人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一个学员曾向我咨询,他从小就非常自卑,因为父母经常拿别人与他比较,使他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这导致他长大后仍喜欢与他人比较,认为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极度缺乏自信。他的自卑源于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他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
实际上,一个人的自信始于对自我的信任。我曾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日本女孩原本因为外貌胖和不起眼而自卑,但在一个每天被夸奖的活动中逐渐变得自信起来。这种夸奖与肯定是塑造和肯定自我的过程。
真正的自信与自我肯定源于相信自己的价值与独一无二之处,而不是与他人比较。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将他人作为成长的驱动力。
一个人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越容易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假想敌。这样的自我只是他人的镜像,而非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我源自对自己的构建与塑造。要想变得自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内在的自己,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当我们越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时,我们便能摆脱与他人比较的境地。我们的人生应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否定我们。
我们应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来引导自己做出相应的行为。将成长变为自我驱动与引领的过程。
更多关于个人成长与心理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我将从思维、心态、行为习惯与认知等度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个导致人缺乏自信的原因是内心对自我的过高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当个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实际表现不佳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并变得自卑。
虽然有句俗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指设定高目标能促使人进步。但若期望过高而实际过于浮躁时,往往难以实现目标并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阶段的目标都需要时间来达成。在自我目标尚未实现时不要急于否定自己而是要学会耐心和时间做朋友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踏实地前进。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卑并不全是坏事适当的自卑能激发我们不断前进与改善自我。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三个原因进行自我反省并采取改善措施在时间的见证下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
今日话题:你认为一个人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