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是高中学的吗
中学时,我们曾学过一篇名为《范进中举》的课文,它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那时候读书,觉得范进既无能又可怜,似乎他的一生都在考试的泥沼中挣扎,不断地失败,不断地重来。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参加考试,历经二十多次的挫折,直到五十四岁才秀才。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考试而存在,不能挑担,不能提物,家里因此穷困潦倒。在寒冷的冬天,他穿着麻布直缀,冻得瑟瑟发抖。
他的丈人,一个杀猪的粗人,对范进极尽鄙视之能事,言语尖酸刻薄,尽是侮辱和贬低。当范进想要接着考举人并找丈人借盘费时,却被胡屠户一口唾在脸上,骂得狗血淋头。
长大些后,再读这段故事,看法却有了不同。发现范进并非仅仅是个笑话,而是一位充满韧性和勇气的角色。即便面临无尽的失败和周边人的冷嘲热讽,他仍然坚持不放弃。他在坚持,终于在五十四岁时中举。
中举后的范进,一开始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确认后却因喜极而发疯。这其中的辛酸和喜悦交织,让人唏嘘不已。再看他的人生历程,会发现许多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曾有过像范进这样的经历:身处社会底层、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忍受周边人的冷言冷语。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范进的成功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的是,在明代那样的科举制度下,能够中举的确是一种荣耀和证明。虽然说天资聪明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经过层层选拔、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努力后中举的,是那些真正有毅力和决心的人。范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虽然屡试不第,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他经历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成为了他的动力。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中举后的他虽然疯了,但那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是无可比拟的。
反观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依赖科举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那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理想的坚持、对成功的渴望是永恒的。范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次失败和冷嘲热讽,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不放弃梦想、不放弃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像范进一样迎来自己的春天。
当我们再读《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时,应该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笑话或者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坚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易,但只要我们足够坚持和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