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分段
《大学》提倡不断进步的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推崇塑造新时代的“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昭示了旧有的也需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时代变迁。现代创新的观念源于熊彼特,他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在他看来,创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动,意味着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整合。当新技术或新发明被首次应用到生产中时,就意味着创新的实现。这种创新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生产体系带来了新的组合,明显提升了经济意义和价值。
尽管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在概念上有所接近,但它们内涵却各有千秋。创造性思维更偏向于基础性和原生性,建立在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基石之上,创造出独特而实用的理论、原理、事物和产品。而创新性思维则是一种延续性和再生性的思维,以新知识的发现和新技术发明为基础,致力于新功能的展现和产品的应用推广,特别关注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实际上,创新就是将知识转化为价值、财富或金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成为了创造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转化的重要载体。
两者之间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创造性思维以“梦想成真”为导向,鼓励新颖独特、自我展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创新性思维则更注重价值增值,强调实用性、市场需求和应用效益,常以新理论和新产品作为思维成果及其推广的标志。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交汇点在于一个临界值,即新颖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奇点或拐点。在创新性思维中,产品的极限有效性被置于首位,而新颖性则居其后。
创造性思维是创意的源头和发展,而创新性思维则是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应用。前者侧重于“幻想”和“创意”,后者则更强调“实施”和“价值”。通常,创造发生在前,而创新则紧随其后。创造性思维展现出高度个性化和个体性的特点,更多地集中在个体层面,成为创新性思维的前奏和源泉。在创新过程中,团队协作和层次的重要性凸显,创新是系统性的创造活动,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创造性思维注重“”,体现突破性;而创新性思维则注重“有中生新”,体现继承性。
谈及创新的形式,我们可将其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积累性创新,通过日复一日的革新累积,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次是式创新,即通过重组现有资源以市场均衡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最后是式创新,关注新技术对原有市场的性影响,实现由支流向主流的转化。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创新性思维,不仅要用这种思维去审视和改变外部的世界,也要用它来不断提升自我、转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需要将知识存储转化为思维的动能,再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社会贡献。有一个故事很好地揭示了创新性思维的特点:某图书馆面对搬迁的问题时,一位馆员巧妙地运用创新思维解决了这一难题,以极低的花费完成了图书馆的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