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途径西方哲学


巴门尼德盛年活动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初期,他对于存在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存在是永恒的、连续不可分的,并且存在是不动的、真实的,可以被思想;而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则是非存在,是假象,不能被思想。

巴门尼德强调,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他认为,“非存在”既不能被述说,也不能被思想,只有“存在”才能被述说、被思想。思想和存在实质上是一体的。

他的这些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推理论证的。为何思想和存在是一致的?因为存在是只能通过思想来把握的,非存在既不能被述说,也不能被思想。

我们面对的感觉经验的对象,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比如一朵花,当我称它为花蕾时,它已经在逐渐开放;当我称它为花朵时,它已经开始结出果实。感觉经验始终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我们无法使其确定下来。

而能够确定下来的,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存在!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一”,是不动不变的。与之相对的,万事万物是“多”,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而那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才是哲学应该深入探索的核心。

说到“存在”这一概念,我们在探讨其词源时,会发现它并非是哲学的核心概念,而是典型的西方哲学概念。追寻这一概念的词源,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无论哲学如何表达、写作或思考,都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

西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具有拼音文字的特点。在其基本的语句结构中,总是离不开“是”这个词。而我们在描述自然、研究自然知识时,无论思考、叙述、描述或写作,都离不开语言。古人还没有将自己与自然完全区分开,因此在描述自然时,“存在”这一概念就尤为重要。

语言中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呢?你会发现主词、宾词都可以变化,但系词“是”却是最普遍的现象,一切对事物的描述都离不开它。你主词、宾词都在变化,唯独系词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存在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概念影响深远,它奠定了后来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门类——“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并称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在汉语中,“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一是与辩相对的思维方式;二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门类。我们在讲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第二个含义,即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存在的理论或关于存在的理论即为本体论研究的内容更为贴切些,“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但我们在讲西方哲学史时有些概念已经约定俗成了所以我们仍然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来讲述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其次是确定了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最后是开始了推理论证在哲学中的运用虽然还很粗糙但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学习 。巴门尼德作为这门学科的奠定者开创了人类对自然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道路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