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暂留现象演示实验原理
大家肯定都看过动画、电影等视频,这些视频通常是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那么,这24帧是怎么让画面动起来的呢?背后涉及到了一个神奇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电影和动画的生动效果得益于“视觉暂留原理”。经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证明,我们人类的眼睛对外界事物有大约0.1秒的视觉保留时间。
早在1824年,英国人彼得·马克在他的著作《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一切运动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固定的图像。这些原理的发掘,推动了电影和动画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
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曾强调说:“动画的艺术不在于画面会动,而在于如何画出运动的感觉。”每秒24格的画面切换速度,正是基于我们对运动的视觉感知和生理特点而确定的。虽然实际播放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被我们眼睛的视觉暂留特性所弥补,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连续的动作。
至于大家经常看到的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效果,其实并不是通过改变播放的帧数来实现的。慢镜头通常是通过摄像机拍摄时提高拍摄帧率(比如每秒拍摄48帧),然后在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时,制造出一种延长了时间的视觉效果。相反,快镜头的拍摄则是降低拍摄帧率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