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嘴渔村景点介绍


盛文强

前方的河道弯曲,的房屋随着河道的走向而转向,仿佛一个方形的队列在朝着下游前进。古老的村巷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煎鱼的香气。黄鱼面刚刚端上来,两片完整的金色鱼身,头尾已经超出了碗口的边缘。而在渔村外的沙滩上,人们踏着海浪奔跑,累了便躺在沙滩上休息。孩子们忙着在沙滩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城堡。

在绿树掩映中,我找到了“渔民画工作室”的牌子,这栋楼也是渔村中的一景。住在这里的杨火根老人是金山嘴的老渔民,曾经是一名远洋水手。他用水彩绘制了一幅长达近30米长的《金山海渔图》,深情地回忆了渔村的早年岁月。我特意来到渔村,只为观赏这幅画作。

长卷缓缓展开,杨火根老人指点着图中的物件,旧日的衣食住行一一呈现。随着画面的移动,纸上的人影晃动,封存的历史扑面而来。金山嘴渔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南濒杭州湾,是上海沿海陆地中最早的一个渔村,如今则成为了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

在海渔图中,我看到了蓝色的龙裤,这是东海渔民在船上工作时所穿的宽筒裤。这种裤子宽松方便,穿脱和蹲坐都很轻松。在杨火根的画笔下,龙裤成为了反复描绘的意象。龙裤采用青黑色料子,微微有些褶皱,腰间的绳带打着结,整齐而不乱。这体现了渔民在艰辛劳作中的整洁和体面,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杨火根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他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自己的绘画技巧。他为大黄鱼调出了明亮的,模仿阳光的炽烈,将耀眼的金黄也呈现在小黄鱼身上。大黄鱼和小黄鱼外形相似,不仔细观察难以区分。杨火根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区别——大黄鱼鳞细,尾巴长,小黄鱼鳞粗,尾巴也比大黄鱼的短。小黄鱼的眼睛是圆的,大黄鱼的眼睛则偏椭圆。

这些细微的差异需要长期与鱼类接触才能熟练区分。马鲛鱼背上的棘刺有9根,鲳鱼则有银鲳、黄鲳、红鲳之分,需要根据鳞片颜色来识别。杨火根与鱼相伴一生,再拿起画笔时,如同与故人重逢,倍感亲切。他绘制的鱼虾蟹贝,自然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画作之所以打动人心,皆因其中融入了真诚质朴的情感。

渔民编制竹笼的场景也在图现。竹笼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在古书中被称为笱,出现在《诗经》中的古老渔具。还有更为简单直接的竹制渔具,那就是所谓的“沪”。沪曾是上海的简称,鲜为人知的是,沪曾经是一种渔具。在海滨浅水中,迎着潮水插入竹子作为墙,阔口,鱼虾随着潮水涌入漏斗似的竹墙迷宫。潮水退去时,鱼群却迷了路,被拦挡在迷宫之内。渔夫算准退潮的时间,前来收取鱼虾,便可满载而归。

如今上海早已成为大都市,渔村仅剩下金山嘴,渔业捕捞的历史成为过往。在杨火根的海渔图中,仍可看到沪的身影,与古人的竹墙相比,已经有了改进。竹竿之间连了网片,拦截变得更加周密,当地人称之为闸网,实为沪的变体。插在海中的竹篱笆安置在浅水区。杨火根用蓝颜料画出横向的波浪线,模仿海水的动态。

渔村的白墙上也能看到渔具的墙绘作品连续的长廊墙壁模仿着长卷的形态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看这些墙绘大多是从杨火根的海渔图中复制出来的杨火根见证过渔村的热闹并且深谙其中的细节关窍还有与之相关的感官经验他掌握的手艺很多除了织网还要学木工做小船刻竹梭等等甚至还会打铁木船上的铁钉也是自己做此外还会编篓子用棕做蓑衣烧陶土网坠搓麻绳没有现成的东西都要亲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