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的定义


阅读这篇文章,仿佛走进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带你领略设计心理学的魅力。今天,我们将共同探索一本经典的设计学书籍——《设计心理学1》。

这本书自1988年问世以来,已成为设计学的入门必读之作。它以独特的心理学视角,剖析设计的内在逻辑和精髓。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且容易理解的。设计的目的在于让用户轻松掌握产品的使用方式。那些令人困惑的设计,比如公司墙上的开关没有明确的标志,导致用户无法判断哪个开关控制哪盏灯,显然不是好的设计。这种设计缺乏“可视性”,专业地说,就是需要让用户一目了然。

除了可视性,一个好的设计还需要具备“易通性”,即要让用户明白设计的意图。例如,有些电视机的遥控器按键繁多,用户不清楚每个按键的功能,这样的设计就不具备易通性。

那么,如何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呢?这就需要提到设计的重要原则,如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示能指的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特定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被感知到。比如,一把椅子不论如何设计,它的平面结构会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可以坐的地方。

意符则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比如商场大门上的“推”或“拉”的标识,就是一种意符。

约束在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产品我们之前没用过,但总能很快上手,这就是约束的效果。比如乐高玩具摩托车,每个部件的接口都不一样,只能执行几种操作,多尝试几次就能组装起来。

映射是指产品中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汽车座椅和靠背的调节,如果映射不明确,用户就会搞不清楚哪个按键控制座椅,哪个按键控制靠背。最好的映射是将控制开关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如触屏手机的设计。

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及时反馈。用户在操作产品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就会更加安心。比如电脑上的进度条,让用户知道程序正在运行。

设计师在创造优秀产品时,会遵循一定的思维步骤。他们会采用发散、聚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他们会寻找潜在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机。接下来是创意的提出和打样测试阶段。设计师会提出多个创意,然后筛选出最好的进行下一步。通过打样和测试,不断迭代改进产品设计,直到满足用户需求并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

举个例子,绿山咖啡公司观察到家庭主妇煮咖啡的不便,提出了胶囊咖啡的创意。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只需放入咖啡机就能快速制作咖啡的胶囊咖啡。这种设计大大简化了煮咖啡的流程,并且提供了多种口味选择。通过不断的测试和改进,绿山咖啡成功推出了200多种不同口味的胶囊饮料,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