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蜡烛不熄灭实验原理


前几天,孩子遇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涉及到蜡烛、水和杯子。题目描述了一种情景,蜡烛点燃后过了一段时间就熄灭了,随后水从另一个杯子中被吸引过来。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回想起自己初中时学过的相关知识,当时学习的内容似乎是当水被吸引上来时,刚好达到杯子的五分之一处,这可能与氧气的消耗有关。但现在看来,情况似乎并不完全是这样。

文章提到,燃烧会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溶于水中一部分,导致气压下降,进而吸引水过来。我对这个解释仍然有些疑虑。因为二氧化碳其实并不那么易溶于水,而且题目描述的场景中的时间跨度较短,似乎无法支持这一解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决定自己动手做个实验。实验很简单,我使用了盆、水、蜡烛、打火机以及透明玻璃杯。我先点燃蜡烛,并在盆中滴蜡固定位置,然后加入水。为了确保底部的密封性不会过于严格,我还在底部放了一根草。然后,我迅速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实验过程中,我观察到蜡烛很快熄灭了,水位也随之上升。在我放玻璃瓶的时候,有些气泡会从杯子里冒出。我尝试了多次,发现有时气泡多,有时少。气泡多的情况下水位上升得更多,反之则更少。

基于这些观察,我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里面的气体并没有减少。我认为在做实验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内部的空气受热逸出。当空气受热后逸出,冷却后气压降低,导致外部的气体将水推入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