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冷却方式有几种


改动后的文章如下:

退火和回火的区别

回火:

高温回火后得到的为索氏体。回火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在零件淬火后进行,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应力,得到所需的。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分别得到马氏体、屈氏体和索氏体。其中,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目的是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机床等的重要结构零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

退火:

退火过程中发生的是珠光体转变。主要目的是使金属内部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为后续加工和最终热处理做准备。去应力退火是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变加工、焊接等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内部存在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将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工件精度。采用去应力退火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十分重要。

为使工件内应力消除得更彻底,加热时应控制加热温度。一般是低温进炉,然后以适当的加热速度加热到规定温度。焊接件的加热温度应略高于600℃。保温时间视情况而定,通常为2至4小时。铸件去应力退火的保温时间取上限,冷却速度控制在(20至50)℃/h,冷至300℃以下才能出炉空冷。

回火工艺: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一定方式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它是淬火后紧接着进行的一种操作,通常也是工件进行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将淬火和回火的联合工艺称为最终热处理。淬火与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应力和降低脆性、调整工件的机械性能、稳定工件尺寸以及改善某些合金钢的切削性能。

在生产中,根据对工件性能的要求,常根据加热温度的不同,把回火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即在具有高度强度的又有好的塑性韧性。主要用于处理随较大载荷的机器结构零件,如机床主轴、汽车后桥半轴、强力齿轮等。

淬火工艺:

淬火是把金属成材或零件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急剧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淬火是为了得到马氏体,再经回火后,使工件获得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金属成材或零件的机械性能,例如提高工具、轴承等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弹簧的弹性极限,提高轴类零件的综合机械性能等。

正火的目的和用途:

正火用于消除铸、锻、焊件的过热粗晶和魏氏,轧材中的带状;细化晶粒;并可作为淬火前的预先热处理。对过共析钢,正火可以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并使珠光体细化,不但改善机械性能,而且有利于以后的球化退火。对低碳深冲薄钢板,正火可以消除晶界的游离渗碳体,以改善其深冲性能。

由于正火的特点是空气冷却,因而环境气温、堆放方式、气流及工件尺寸对正火后的和性能均有影响。正火还可作为合金钢的一种分类方法。

退火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拉伸试验来检测,也可以用硬度试验来检测。许多钢材都是以退火热处理状态供货的。

退火的目的在于:

改善或消除钢铁在铸造、锻压、轧制和焊接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缺陷以及残余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开裂;软化工件以便进行切削加工;细化晶粒,改善以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准备。

常用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过热。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至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