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仓处理换个说法


大家好,我是轩哥。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翡翠的一个常见话题。

当我们看到“翡翠(处理)”这个词眼时,它常常出现在珠宝鉴定、质量检验报告等质量和其他珠宝商品标识上。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翡翠挂件(处理)、翡翠戒面(处理)、翡翠手镯(处理)等等。有些商家可能会用各种方式解读这个词,让人误以为这是翡翠在低价甩卖或者是在处理存货。但实际上,真相并非如此。

“翡翠(处理)”这个词汇并不是指处理品或价格调整的翡翠,而是指翡翠经过某种化学处理,不再是天然未经处理的翡翠了。通俗地讲,这是行业内常说的B货、C货或B+C货。

在1996年发布的标准《珠宝玉石名称》中有明确规定:“翡翠(处理)”是指经过酸洗去除杂质后,再进行注胶处理或人工染色处理的翡翠。这项标准在1997年5月1日正式实施,此后,翡翠的A货、B货、C货和B+C货的名称标注被取消,统一使用“翡翠(处理)”这个词汇。

当翡翠经过处理后,虽然可能会增添一些美感,但这种美感往往缺乏天然翡翠的灵动感。处理过的翡翠对其耐用度和收藏价值都会有所影响,甚至可能在佩戴过程中对造成损伤。当我们看到“翡翠(处理)”的字样时,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商家的说法所迷惑。

有些商家为了利润,会故意模糊“优化”和“处理”的界限。他们会声称处理是为了优化翡翠的美感。但实际上,处理翡翠往往需要使用强酸长时间浸泡低档翡翠原料,以溶解内外杂质,这个过程往往会翡翠原有的内部结构。经过漂白、填充、浸蜡浸油、染色等人工化学方法处理的翡翠都属于处理翡翠。

这些处理翡翠所使用的原料通常是价值不高的低档翡翠,因此其稳定性和收藏价值都不高。而真正的优化处理则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将翡翠隐藏的美展示出来,比如上蜡,它可以使翡翠表面更加光滑美观。同样的,优化后的翡翠在鉴定上也不需要特别说明,依然标识为“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