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工艺流程及原理
让我们深入解析塑胶注塑工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流程。在塑胶注塑领域,我们经常听到诸如缩模率、降解、内应力、熔融塑化等专业名词。如何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理解它们发生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工艺参数是如何影响这些现象的呢?接下来为您揭晓。
我们来了解塑胶的基本构成。塑胶,又被称为高分子材料,它的分子结构呈长链状,像一条长长的分子链。在常态下,这些分子链是蜷缩且无序排列的,宛如一团混乱的麻线。但当受到外部力量作用时,这些分子链可以被“拉直”,从无序变为有序排列。一旦外力消失,它们就像弹簧一样恢复到原始的无序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子链只有在熔融状态下才能自由地进行“拉直”或回缩,而在冷却固化后则无法自由运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塑胶粒子在注塑过程中的变化。塑胶粒子的分子链在螺杆内被加热至熔融状态,此时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可以自由活动。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螺杆的剪切力过大,分子链可能会发生断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降解现象,会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
然后,熔融的塑胶熔体在螺杆的推动下进入模具。在流动过程中,注射压力使分子链被“拉直”,呈现取向状态。当模具型腔填满后,压力消失(保压压力除外),被拉直的分子链开始回缩,导致体积缩小,这个缩小的比例就是缩模率。由于温度的快速下降,部分分子链无法完全回缩,保持取向状态被固化,这种趋向回缩的力就是内应力。分子链的刚性越强、压力越大、温度越低,注塑内应力也会越大。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参考附带的注塑工艺流程图和塑胶粒子与熔融后的分子状态图。通过这些图示,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塑胶在注塑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缩模率、降解、内应力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