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效应和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决定上限的往往是你的“短板”
木桶法则,也叫“短板效应”,尽管这一理论广为人知,但其背后的提出者却鲜为人知。这一理论的背后是劳伦斯·彼得,他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层级学奠基人,拥有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彼得博士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还创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科学理论。其中,“木桶法则”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
木桶法则可以形象地描述一个人的能力构成。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短板,而短板才是决定我们最终高度的关键。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更要努力弥补自身的短板。
在一个中,成员的能力差异往往很大,而能力不突出的部分成员往往会成为影响整个水平的瓶颈。不仅需要关注优秀的人才,更要带动能力较弱的成员,否则这些“短板”会限制整个的发展。如今,“末位淘汰制”已经成为职场中的常态,与其等待所有人前进,不如替换掉那些无法跟上步伐的成员,注入新的活力。
从木桶法则中,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明显的观点:一是只有当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时,水桶才能装更多的水;二是只要有一块木板高度不够,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木桶的装水量。显然,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来说,短板效应都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它,就会发现短板效应也可以成为改善工作的契机。
短板效应能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如果工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就说明一定存在短板。正因为找到了问题,我们才能提出改进措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短板效应还能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方法。有时候,结果不如预期并不一定是工作出错,而可能是方法不对。在排除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审视工作方法是否存在可优化的地方,并在之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