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取消关内关外的原因


在深圳这座城市,大家或许都知道它被分为关内和关外两部分。关内主要是指南山、福田、罗湖和盐田等几个区域,而其他的区域则统称为关外。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分呢?

这要从一段历史故事说起。早在1978年之前,由于某些原因,深圳的某些地方养鸡超过6只都被视为“资本”。当时,许多人的生活都很艰难,许多人连基本的食物都难以保障。深圳毗邻香港,那里繁荣昌盛的景象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于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宝安大逃港事件。为了体察民情,决定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最初的特区范围仅限于今天的南山、福田、罗湖和盐田这几个区域。

当时的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和大鹏等地区都在特区之外。为了更好地管理特区,设置了一条长达84.6公里、高2.8米的,用来分隔特区和其他地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深圳的二线关。

为什么称之为二线关呢?因为深圳还有一条一线关的管理线,那是与香港之间的边界管理线。为了区分这两条管理线,人们将特区外围的命名为二线,而深港之间的边界管理段则称为一线。

在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几年里,进入深圳打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就是需要一个叫做边防证的东西才能进出特区。从非特区进入特区的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入关”,反之则为“出关”。

说起二线关的关口,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些曾经繁忙的场景。“英雄难过梅林关”,“我怕来布吉(不及)”,这些俗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虽然时间流转,但那些年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南头关、同乐关、白芒关等关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特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直到2010年,深圳全域都被纳入特区范围。新的道路不再设置关口,深圳地铁也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梅林关、布吉关的民乐站、草铺站等地,曾经的关口检查在现代氛围下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在2013年,梅林关启动了拆除工作。

深圳的二线关曾经严格设防,高高的沿山脊草丛修建,它的使命是全线设防、严密管控。这一物理阻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间隔,都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在2018年,这一管理线终于被撤销,二线关成为了历史。

如今,深圳繁荣昌盛,但刻在记忆中的关内关外之分依然存在。如果你对这一管理线还有兴趣,不妨沿着二线公路从西至东走一遍,有些地方的高高和矗立的检查站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