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商学院接受教育时,我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激励机制设计案例。这些看似简单的案例背后却蕴藏着深层的智慧,其中之一的销售团队的激励机制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激励机制的初衷是平衡团队总监的个人业绩与整个团队的业绩,将团队总监的奖金与个人销售业绩及团队业绩双重挂钩。表面上看似合理,但我深入探究后却感到其中潜藏了一些问题。这种机制可能导致总监过度关注自身业绩,而忽视团队协同,从而产生激励扭曲的现象。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团队中有一个特别出色的销售员,总监可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他身上,以确保其不流失或跳槽。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团队其他成员的业绩被忽视。尽管这个例子可能显得极端,但它确实揭示了这种激励机制可能导致的问题。在这种制度下,即使团队其他成员的业绩卓越,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也会逐渐失去积极性。这种情境下,激励机制就可能引发内部不和谐与信任缺失的问题。

讲到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能会意识到这个激励机制的确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它导致了“激励扭曲”,即激励机制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并不相符。虽然目的是希望团队总监能平衡个人与团队业绩的关注,但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总监只关注个人业绩,甚至不惜牺牲团队的协同效益。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人提议调整激励机制,比如只将团队总监的奖金与团队业绩挂钩。但这个提议经过深入分析后也存在问题。比如,团队总监可能会因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团队成员之间而感到困扰。假设团队内有成员业绩参差,把资源集中在高业绩成员上可能短期内带来高回报,但长期而言可能会团队氛围和协作精神。而过于平均的资源分配可能又无法最大化整体业绩。这种困境使得团队总监在平衡个人与团队需求时面临挑战。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员工的性格、团队的规模以及公司的文化等。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激励机制能够真正激励员工为公司目标努力。具体到销售团队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团队总监的奖金结构应该多元化,既要考虑个人业绩,也要考虑团队业绩,并且两者之间的权重需要合理设置。这样可以让团队总监在关注个人发展的也能对团队整体有充分的关注。

激励机制应该考虑到员工之间的差异。对于能力强的员工,可以给予更多挑战和机会;对于能力稍弱的员工,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辅导。这样既能照顾到个体差异,也能确保团队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激励机制应具有可持续性。除了短期业绩,还应考虑到长期目标,如客户满意度等。这可以避免团队总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