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感觉是因为不喜欢吗


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对文案进行的微调:

最近,我看完李诞的直播后,心中升起一个深深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一个网友的投稿在李诞直播间火了,她说自己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废物。这是一个97年的女生,在许多人眼里,她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于某知名大学,毕业后努力进入当地有名的咨询公司,收入不菲。

原本,女生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当看到身边的学弟学妹也进了这个行业,她开始自我怀疑。今年秋天,女生还计划去世界著名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读MBA。但当听到有人要去哈佛,她就会自叹不如。

女生最后给李诞留言:我知道我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但总是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干嘛,我好废物」的感觉。这些想法并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但我仍然希望得到指点。

对此,李诞认为她出现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症状——“意义饥渴症”。简单来说,就是做任何事都会过度追求「意义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在许多人看来,上面提到的那位女生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人。但为什么她仍然会感到内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这还真不是她的自我怀疑。因为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我们,她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无论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还是别人设置的目标,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她一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但问题出现了:目标一个个实现了,前路突然没人画道了,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这时,她从小养成的习惯又在心里升起——向优秀的人学习。但她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因为答案太多了。谁才是下一个她要学习的人?有人不用挣太多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有人语言天赋很高;有人旅行经验丰富……女生突然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又不可能一下都达到。自己的人生路虽然走得很好但也迷茫了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前行。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和这位女生一样的问题。TA们从小就按照既定的成功框架去走好好学习考个一流的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拿高薪;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子……但很多人到了后面感觉自己成了“社会工厂”里的零件。只按部就班地跟着流水线走不考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喜不喜欢。感觉学这个有用就盲目地去学;爸妈觉得这个专业好就顺从地去读;直到长大后缺失了对生活的感知力。长久以往自我渐渐消失不停地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被填满的满足感和无止尽的焦虑感……李诞曾经说过自己其中一个遗憾便是没能读到一个好的大学。但事实上李诞的学校是国内排名前100的双一流高校已经吊打了大多数人。初入职场的他为了寻找人生意义一直在反复折腾。他在《南方人物》当记者奥美公司写文案最后写出了那句世俗名言:解决人生大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工作多赚点钱。”

财务自由后的李诞又开始焦虑了因为他发现很多事是钱解决不了的。他永远在困惑要怎么走下一步才能让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义?时隔多年后李诞才找到答案:不要太在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不要执着于定义某件事的意义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是不必要的。“意义饥渴症”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目标感太强”。比如每天要跑5公里今天没达成目标就没有意义骂自己太菜;一星期要背2000个单词没背完就是不够有毅力……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属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于是我们会本能地回避面对自己糟糕的一面。”“大部分患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其实也是完美者。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满分。就像开头提到的女生一样每一项经历都无限接近世俗定义的“人生赢家”。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自己不是全能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别人优秀。

对此李诞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设定小目标建立与自己的良;二是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三是练习“虚度光阴”;四是阅读一些哲学类的书籍进入“心流模式”。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不必过于追求事物的意义有时候放慢脚步享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