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与包子的主要区别
烧卖作为一种特色小吃,因其独特之处而广受欢迎。据传,烧卖最早起源于包子,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未发酵的面皮,并且顶部不封口,呈现出石榴状。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包裹各种馅料,同时也让食客能够一眼看出内馅的种类。
烧卖在各地都有存在,名称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是北方的烧麦、稍美、捎卖,还是南方的烧卖、肖米、稍麦、稍梅,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明代称其为纱帽,清代则称之为鬼蓬头,这些别称都反映了烧卖的特点和魅力。
烧卖在各地的制作材料和做法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呼和浩特的烧卖以羊肉大葱为主,而其他地区则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如鸭油、牛肉、蛋肉等。甚至有的地方烧卖的馅料是甜豆沙和糯米,各具地方特色。
关于烧卖的最早史料记载出现在十四世纪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描述了元大都出售烧卖的情况。烧卖的真正起源地其实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在清代康熙年间,烧卖已在名扬四海。由于归化城地理位置较偏,因此《朴通事》一书误将烧卖的发源地归为元大都。
呼和浩特烧卖历史悠久,自归化城建立商家后,烧卖就在此地落户。归化城的烧卖馆子众多,其中永香馆是最早的一家。还有庆三元、玉和元等众多老字号烧卖馆子。这些馆子的名字中多带有“元”字,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其中,“中和元”和“广和元”是最有名的两家烧卖馆子之一。它们的烧卖香气四溢,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每天上午都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