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烧饼是哪里特产
在古代的小说《水浒传》与《》中,武大郎被描述为以售卖炊饼为生。很多人会误以为他所售的炊饼与现今常见的烧饼无异,甚至在电视剧中呈现的形象也是如此。历史上的炊饼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烧饼其实存在差别。
在《水浒传》中,武松曾对武大郎提及,你每日若卖十扇炊饼,从明日开始,只卖五扇。这透露出武大郎制作炊饼时使用了笼屉,并非采用煎或烤的工艺。他所售的炊饼,实际上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蒸饼。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饼的定义做了详细的解释:饼是合并的意思,即把水和面混合在一起的食物。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其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经过火烧而食的被称为烧饼,用水煮的则称为汤饼,而经过蒸制的则称为蒸饼。
古代人对蒸饼的制作火候要求极高,蒸出的面饼若能在表面裂出十字花纹,则被视为上品。西晋的何曾作为高端美食爱好者,对蒸饼的要求更是严格,如果没有裂出十字花纹,他是不吃的。陆游也曾写诗描述蒸饼的裂纹与古代所称的“馄饨”的差异,“馄饨”在当时其实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饺子”。
那么为何蒸饼会称为炊饼呢?这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个文化现象。在宋朝词人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中记载,宋仁宗时期,因为仁宗皇帝的名字叫赵祯,“祯”与“正”、“蒸”同音,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人们将正月改称为初月,将蒸饼改称为炊饼。
武大郎所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类似于现在的馒头,可能形状上略有差异。有趣的是,古代也有馒头的叫法,但与我们今天的馒头不同,古代的馒头是有馅的,多为肉馅,更像是今天的包子。南宋时期的《梦梁录》中就有记载卖羊肉馒头等带馅的面食。明朝宋诩的烹饪著作《宋氏养生部》也明确指出,馒头有馅,而蒸饼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