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池水循环系统
今日,我们将通过结合su模型与效果图,向您展示一个大区水景的水循环管道系统。
让我们先欣赏一下效果图,感受这个水景的直观展示。正面效果图向我们展示了四道跌水柱,水流从空中跌落,汇入浅水池,再流向鹅卵石覆盖的回水沟。那么,如此流畅的水流是如何实现循环运转的呢?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模型为您详细解析。
俯视图展示了水景的不同区域,其中绿色代表植物种植区域,蓝色代表水景区域。在植物种植区域的右上角,有一个深度为2140mm的泵坑,所有的水流最终都会汇集到这里。然后,通过泵坑中的管道进行分配,实现不同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施工图与模型的结合,了解各管道的布局及走向。水景的给水布置图、泵坑处的施工图和模型都将为我们呈现详细的管道布局。
这个水景系统的核心在于水循环。内循环使水能够往复使用,表面看似源源不断的水流其实一直是同样的水。而外循环则可以对水景进行灵活补水,在水量突然增加时有效排水,有清洁需求时也可以将水完全排空。
内循环的具体流程如下:水从泵坑出发,经潜水泵分为两路。一路流向最上方的水池循环管,水流会从小孔中均匀流出,流入一级浅水池。这样做的好处是水流平缓,保持水面的平稳。另一路则连接四个跌水柱的出水口,形成跌水,跌入一级浅水池。
当一级水池水面达到一定高度后,水会跌入二级浅水池,然后再沿鹅卵石上方涌出,最终跌入回水沟内。回水沟上方的鹅卵石起到过滤作用,下方的回水沟则使水流回到回水管中,重新流入泵坑,完成内循环。
外循环则相对简单:当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电子浮球阀会自动打开补水;当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则停止补水。排空管在需要排水时打开阀门即可排空水景及泵坑中的水。溢流管则用于控制泵坑水位,防止水位过高或暴雨天气造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