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一线创新成果案例集
在教育领域,校本研修如同清泉滋润着每位教师的成长,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张丰博士的《校本研修十讲》中,我们精选了四个案例,涉及备课管理、作业设计、评价方法和学生意识等方面,以期为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学管理者们提供研修的启示。
一、教案评语的新尝试
过去,某校的教案检查主要是管理性检查,对教师工作的帮助有限,导致一些教师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备课检查。本学期学校改变了策略。在每月的教案检查中,者会仔细审阅每位教师的备课本,并写下详细的反馈意见。对于备课出色的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有创意的设计,会大力推广。这种新方法迅速见效,教师们对备课的重视和钻研程度大大提高,原先应付思想减少,精心设计的备课增多。
二、教案展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以往教案检查让教师感到被查、被管的感觉。现在,学校将教案检查评价改为教案展示,管理者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发现和欣赏教案的优点。这种教学管理方式营造了信任、尊重的氛围,促进了良好的沟通与指导。教师在展示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同伴的经验。展示本身就是一种评价,能够给不求上进的教师带来冲击。
三、假期作业方案:知识整理与提升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在学期末,当所学知识初步系统化时,假期成为知识整理的黄金时期。一位数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假期作业方案。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于关键知识的梳理和核心例题的理解;中间层次的学生则要求逐章整理,绘制“知识树”,并对常错习题进行系统整理。这位教师抓住了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方案。
四、分项等级评价:诊断而非判断
新课程推广等级制评价方法,但很多地方仍采用分数制或在等级制下实行分数制。尽管高度抽象的分数便于判断优劣,但对后续教育教学真正有价值的是诊断。在一次学生转学考试的现场,我们见证了学科能力分项等级评价的实例。教师不仅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还能提出具体建议,这是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做到的。
五、教师研修:体验学生角色
教师时间长了容易忘记自己作为学生的经历。为了做一个好学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但这并不容易。某校了一次教师研修活动,包括四个环节:让教师像学生一样参加考试,体验学生角色;再读试卷,分析命题意图;交叉阅卷;反思研讨命题及评分标准。这种研修方式强化了教师的体验与反思,使其更容易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推敲命题与评分的合理性。